改革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框架之探讨
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 中国偿付能力评估框架的历史沿革 | 第13-19页 |
·中国第一部提出偿付能力要求的规章 | 第13-14页 |
·当前中国的偿付能力评估框架 | 第14-18页 |
·核心支柱的确立 | 第14-15页 |
·完整框架的搭建 | 第15-17页 |
·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的引入 | 第17-18页 |
·对当前偿付能力评估框架的评价 | 第18-19页 |
3 偿付能力评估模型的结构性比较 | 第19-31页 |
·偿付能力评估模型概述 | 第19-25页 |
·美国:风险基础资本(RBC)模型 | 第21-22页 |
·英国:加强的资本要求和个别资本充足标准框架 | 第22-24页 |
·瑞士:偿付能力测试计划 | 第24-25页 |
·结构性比较 | 第25-30页 |
·涵盖的风险类别比较 | 第25-27页 |
·评估基础比较 | 第27-29页 |
·资本要求的计算方法比较 | 第29-30页 |
·比较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4 新框架的设计概要 | 第31-40页 |
·新框架的设计目标 | 第31页 |
·新框架的设计构想 | 第31-35页 |
·支柱Ⅰ:定量评估 | 第32-34页 |
·支柱Ⅱ:定性要求 | 第34页 |
·支柱Ⅲ:市场纪律 | 第34-35页 |
·新框架下保险行业偿付能力变化的实证研究 | 第35-40页 |
·瑞士保险行业新旧框架下偿付能力变化研究 | 第35-39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5 新框架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影响预估 | 第40-52页 |
·承保风险对产品及价格的影响 | 第41-45页 |
·索赔波动性较大的产品 | 第41-43页 |
·长期性和具有保证和选择权的产品 | 第43-44页 |
·保险公司的对策 | 第44-45页 |
·投资风险对投资回报及价格的影响 | 第45-47页 |
·对人寿保险的影响 | 第45-46页 |
·对非人寿保险的影响 | 第46-47页 |
·新框架对风险转移工具的影响 | 第47-50页 |
·再保险——减少核保风险 | 第47-48页 |
·套期——消除投资风险 | 第48-49页 |
·证券化——转移巨灾风险 | 第49-50页 |
·对准备金产生的影响 | 第50页 |
·对保险公司前景的影响 | 第50-52页 |
6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 第52-54页 |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后续研究建议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