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 1 雄性不育概述 | 第12-13页 |
| ·雄性不育的概念和意义 | 第12页 |
| ·雄性不育的分类 | 第12-13页 |
| ·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13-15页 |
|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 第15-17页 |
|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的一般策略 | 第17页 |
|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7-20页 |
| 2 AFLP技术 | 第20-22页 |
| ·AFLP技术的发展 | 第20页 |
| ·AFLP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 ·AFLP技术优越性 | 第21-22页 |
| ·AFLP技术在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上的应用 | 第22页 |
| 3 蛋白质组学 | 第22-34页 |
| ·双向电泳技术 | 第23-25页 |
| ·质谱技术 | 第25-27页 |
| ·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 第27页 |
| ·蛋白质组学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 ·亚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 ·亚细胞组分的分离 | 第30-31页 |
| ·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31-33页 |
| ·蛋白质组学在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33-34页 |
| 4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总体设计 | 第34-36页 |
| ·立题依据 | 第34页 |
| ·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 ·总体设计 | 第35-36页 |
| 第二部分 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特异片段的分离与验证 | 第36-5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9页 |
|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 ·主要生化试剂及酶类 | 第36页 |
| ·线粒体的分离和纯化 | 第36-37页 |
| ·AFLP反应 | 第37-40页 |
| ·DNA酶切 | 第37-38页 |
| ·预扩增PCR | 第38-39页 |
| ·选择性扩增PCR | 第39-40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成像 | 第40-42页 |
| ·差异片段回收和扩增 | 第42页 |
| ·差异片段的克隆 | 第42-44页 |
| ·PCR产物与载体连接 | 第43页 |
| ·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43页 |
| ·重组子热击转化入E.coli DH5α | 第43-44页 |
| ·PCR法鉴定 | 第44页 |
| ·Southern杂交 | 第44-46页 |
| ·酶切 | 第44-45页 |
| ·电泳 | 第45页 |
| ·转膜 | 第45-46页 |
| ·严格洗脱 | 第46页 |
| ·曝光显影 | 第46页 |
| ·Northern杂交 | 第46-49页 |
| ·总RNA提取 | 第46-47页 |
| ·总RNA的电泳和转膜 | 第47-48页 |
| ·探针标记 | 第48-49页 |
| ·预杂交和杂交 | 第49页 |
| ·严格洗脱和曝光显影 | 第4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 ·玉米线粒体的纯度检测 | 第49-50页 |
| ·玉米线粒体DNA的检测结果 | 第50页 |
| ·预扩增结果 | 第50页 |
| ·选择扩增结果 | 第50-52页 |
| ·C48-2特异片段的分离及验证 | 第52页 |
| ·Southern杂交结果 | 第52-53页 |
| ·Northern杂交结果 | 第53-54页 |
| ·C黄早四特异片段的鉴定 | 第54-55页 |
| 3 讨论 | 第55-59页 |
| ·AFLP技术 | 第55页 |
| ·C48-2特异片段C48-223 | 第55-56页 |
| ·C黄早四特异片段C黄早四-1 | 第56-57页 |
| ·特异片段C48-223和C黄早四-1 | 第57页 |
| ·不同核背景的不育系AFLP差异条带分析 | 第57-59页 |
| 第三部分 玉米同核异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差异蛋白组学 | 第59-8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4页 |
| ·材料 | 第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4页 |
| ·线粒体的提取 | 第59页 |
| ·线粒体蛋白的提取 | 第59页 |
| ·样品的浓度测定 | 第59-60页 |
| ·第一向等电聚焦 | 第60-61页 |
| ·第二向SDS-PAGE电泳 | 第61-63页 |
| ·电泳凝胶的考马斯亮蓝染色 | 第63页 |
| ·图像扫描与分析 | 第63页 |
| ·胶内酶切 | 第63-64页 |
| ·差异蛋白点的MALDI-TOF检测 | 第64页 |
| ·数据库查询 | 第64页 |
| ·数据库查询 | 第6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6页 |
| ·蛋白质定量标准曲线 | 第64-65页 |
| ·双向电泳实验体系的优化 | 第65-69页 |
| ·分离胶浓度的选择 | 第65-66页 |
| ·不同裂解液提取的蛋白质样品的双向电泳比较 | 第66页 |
| ·聚焦时间对双向电泳的影响 | 第66-67页 |
| ·上样量的比较 | 第67-68页 |
| ·线性胶条和非线性胶条的比较 | 第68-69页 |
| ·双向电泳图谱差异比较结果 | 第69-76页 |
| ·苗期、单核期和双核期花药线粒体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结果 | 第69-74页 |
| ·差异蛋白质点的鉴定结果 | 第74-76页 |
| 3 讨论 | 第76-86页 |
| ·基于双向电泳的蛋白质分离技术 | 第76-78页 |
| ·Bradford法蛋白质定量的注意事项 | 第78-79页 |
| ·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差异线粒体蛋白质的分析 | 第79-86页 |
| ·不同核背景的苗期线粒体蛋白质的差异分析 | 第79-80页 |
| ·N48-2和C48-2花药线粒体蛋白质的差异点分析 | 第80-83页 |
| ·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83-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