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氧化铝模板的制备及其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4页 |
·引言 | 第11页 |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1-15页 |
·久保(KUBO)效应 | 第11-12页 |
·界面和表面效应 | 第12-13页 |
·体积效应 | 第13页 |
·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 | 第13-14页 |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第14页 |
·库仑堵塞效应 | 第14页 |
·介电限域效应 | 第14-15页 |
·纳米材料的发展 | 第15-16页 |
·纳米材料发展史 | 第15页 |
·纳米材料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6-19页 |
·纳米材料在精细陶瓷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纳米材料在纺织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纳米材料在机械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纳米材料在电器方面的应用 | 第18页 |
·纳米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纳米材料作为磁性材料 | 第19页 |
·纳米结构组装体系 | 第19-22页 |
·纳米结构自组装体系 | 第20-21页 |
·纳米人工组装体系 | 第21-22页 |
·模板合成法 | 第22-27页 |
·模板法发展的历史 | 第22-23页 |
·纳米结构组装中所用模板种类 | 第23-25页 |
·纳米结构的模板合成方法 | 第25-26页 |
·多孔氧化铝模板制备阵列体系的方法 | 第26-27页 |
·多孔阳极氧化铝膜在纳米结构制备方面的应用和进展 | 第27-32页 |
·光谱特性 | 第28页 |
·磁特性 | 第28-29页 |
·场发射特性 | 第29-30页 |
·半导体纳米材料 | 第30-31页 |
·纳米电容方面的研究 | 第31页 |
·AAO纳米图案和结构的转移 | 第31-32页 |
·生物、化学、能源方面的应用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多孔氧化铝模板的制备 | 第34-50页 |
·引言 | 第34-37页 |
·阳极氧化的氧化铝模板的结构 | 第34-35页 |
·多孔氧化铝模板的特性 | 第35-36页 |
·多孔氧化铝模板的形成机理 | 第36-37页 |
·多孔氧化铝模板的制备 | 第37-41页 |
·AAO模板的制备 | 第37-41页 |
·AAO模板的表征与分析 | 第41-4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阳极氧化过程 | 第42-43页 |
·阳极氧化过程中孔的生长过程 | 第43页 |
·模板结构参数可控性 | 第43-44页 |
·影响A1203模板有序性的主要因素 | 第44-45页 |
·影响AL2O3模板孔径的主要因素 | 第45-47页 |
·双通模板的制备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模板法制备NI纳米线阵列 | 第50-63页 |
·引言 | 第50-52页 |
·电沉积制备纳米材料的工艺过程 | 第52-53页 |
·金属纳米线的制备 | 第53-55页 |
·电沉积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 第53页 |
·电沉积过程的步骤 | 第53-54页 |
·电沉积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纳米线沉积原理 | 第55页 |
·镍纳米线阵列的合成 | 第55-56页 |
·直流电沉积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交流电沉积方法 | 第56页 |
·测试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5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XRD分析 | 第56-57页 |
·SEM分析 | 第57-58页 |
·TEM分析 | 第58-60页 |
·磁性测试分析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模板法制备FE及其硫化物纳米线阵列 | 第63-69页 |
·实验过程 | 第64-65页 |
·Fe纳米金属线阵列的合成 | 第64页 |
·FeS2纳米金属线阵列的合成 | 第64-6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Fe纳米线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FeS2纳米线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模板法制备CU及其氧化物硫化物纳米阵列 | 第69-76页 |
·实验过程 | 第70-72页 |
·Cu纳米金属线阵列的合成 | 第70-71页 |
·CuS纳米线阵列的合成 | 第71页 |
·Cu_2O纳米线阵列的合成 | 第71-7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Cu纳米线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2页 |
·CuS纳米线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2-73页 |
·Cu_2O纳米线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