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22页 |
·城市林业和城市森林概念形成的背景 | 第8-9页 |
·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 第9页 |
·森林生态效益的概念 | 第9-10页 |
·城市森林生态效益与森林生态效益的共通性 | 第10页 |
·森林生态效益的种类 | 第10-14页 |
·森林涵养水源效益 | 第10页 |
·森林保持水土效益 | 第10-11页 |
·森林碳氧平衡效益 | 第11页 |
·森林净化大气效益 | 第11页 |
·森林改善小气候效益 | 第11-12页 |
·森林防风固沙效益 | 第12页 |
·森林消洪减灾效益 | 第12-13页 |
·森林净化水质效益 | 第13页 |
·森林保健杀菌效益 | 第13页 |
·森林消减噪声效益 | 第13页 |
·森林景观游憩效益 | 第13-14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物保护效益 | 第14页 |
·森林生态效益发挥的影响因子 | 第14-15页 |
·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结构的影响 | 第14页 |
·森林郁闭度和植被盖度的影响 | 第14-15页 |
·枯枝落叶层的影响 | 第15页 |
·生态功能等级的划分 | 第15-16页 |
·森林生态效益的特点 | 第16-17页 |
·稀缺性 | 第16页 |
·公共产品特性 | 第16页 |
·典型的外部经济性 | 第16-17页 |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涵义 | 第17页 |
·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7-18页 |
·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有助于正确认识森林生态价值 | 第18页 |
·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有助于合理配置森林资源 | 第18-19页 |
·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为制定受益部门补偿费征收政策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 第19页 |
·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19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9-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能值分析理论 | 第22页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 第22-23页 |
·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 | 第23-25页 |
3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方法 | 第25-28页 |
·费用支出法 | 第25页 |
·替代市场法 | 第25-26页 |
·影子价格法 | 第26页 |
·旅行费用法 | 第26页 |
·模拟市场法 | 第26-28页 |
4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模型 | 第28-40页 |
·涵养水源效益评价模型 | 第28-31页 |
·森林涵养水源量的计量 | 第28-29页 |
·森林增加水资源供给的经济价值 | 第29-30页 |
·森林防洪的经济价值 | 第30-31页 |
·净化水质效益评价模型 | 第31页 |
·保持水土效益评价模型 | 第31-33页 |
·森林固土量的计量 | 第31-32页 |
·森林保持水土的经济价值 | 第32-33页 |
·改良土壤效益评价模型 | 第33-34页 |
·防风固沙效益评价模型 | 第34页 |
·农田防护效益评价模型 | 第34-35页 |
·碳氧平衡效益评价模型 | 第35-37页 |
·森林固定CO_2的经济价值 | 第35-37页 |
·森林产生O_2的经济价值 | 第37页 |
·净化大气效益评价模型 | 第37-38页 |
·森林降解SO_2的经济价值 | 第37-38页 |
·森林滞尘的经济价值 | 第38页 |
·景观游憩效益评价模型 | 第38-39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价模型 | 第39-40页 |
5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结果的计量和调整 | 第40-43页 |
·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的计量 | 第40页 |
·计量结果的调整 | 第40-43页 |
·因素权重计算——层次分析法 | 第40-41页 |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 | 第41-43页 |
6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 第43-55页 |
·广州市概况 | 第43-44页 |
·自然地理状况 | 第43页 |
·森林资源状况 | 第43-44页 |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第44页 |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 第44-55页 |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4-45页 |
·不同生态功能等级权重计算 | 第45-46页 |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及结果 | 第46-55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森林生态效益是森林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55页 |
·森林布局应参考城市生态需求 | 第55页 |
·政府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应参考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值 | 第55-56页 |
·问题讨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61页 |
导师简介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