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水质监测论文

多源遥感数据应用于鄱阳湖水环境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0页
表格目录第10-11页
插图目录第11-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30页
 第一节 研究意义第13-15页
   ·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及其变化第13-14页
   ·水文模型与水文响应第14-15页
   ·遥感新技术手段与水生态第15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或进展第15-27页
   ·国内外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5-21页
   ·VIC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和应用第21-24页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应用领域第24-26页
   ·遥感应用于水位与水量信息提取第26-27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7-29页
   ·研究内容第27页
   ·研究思路第27-29页
 第四节 论文结构第29-30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流域物理参数提取第30-40页
 第一节 研究区域介绍第30-33页
   ·地理位置第30页
   ·地形地貌第30页
   ·土壤植被第30-31页
   ·河流水系第31-33页
 第二节 流域物理参数提取第33-40页
   ·方法回顾第33-34页
   ·数据准备第34-36页
   ·提取流程第36-39页
   ·遥感所得的地形数据对于参数提取的意义第39-40页
第三章 VIC模型在鄱阳湖流域的模拟第40-75页
 第一节 VIC模型理论框架第40-53页
   ·蒸散发第42-46页
   ·冠层水平衡第46页
   ·裸地地表径流第46-47页
   ·裸地基流第47-48页
   ·有植被覆盖土壤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基流第48页
   ·空气动力学通量第48-52页
   ·降雪第52页
   ·VIC-3L相对于VIC-2L的改进第52-53页
 第二节 流域地表参数的选取及模型运行第53-65页
   ·植被参数第53-55页
   ·遥感对植被参数改善第55-60页
   ·气象因子第60-61页
   ·土壤数据第61-63页
   ·地形因子第63-64页
   ·运行模式及输出第64-65页
 第三节 汇流模型与模型优化第65-72页
   ·汇流模型简介第65-67页
   ·汇流模型的输入与输出第67-69页
   ·模型校准第69-70页
   ·校准及结果第70-72页
 第四节 数值模拟与验证第72-75页
   ·模型验证第72-74页
   ·遥感数据引入对模型的贡献第74-75页
第四章 模型在鄱阳湖流域的应用第75-93页
 第一节 鄱阳湖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第75-86页
   ·土地覆被变化分析与模式构建第75-83页
   ·不同土地覆被模式下的径流比较第83-86页
 第二节 鄱阳湖的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第86-91页
   ·降水变化第87-88页
   ·气温变化第88-89页
   ·不同气候模式下的径流比较第89-91页
 第三节 流域径流与水位变化第91-93页
第五章 鄱阳湖水位与蓄水量的遥感监测第93-114页
 第一节 鄱阳湖介绍第93-96页
   ·鄱阳湖简介第93-94页
   ·水量和水位变化于鄱阳湖的重要性第94-96页
 第二节 鄱阳湖蓄水能力估测第96-100页
   ·利用ASAR勾划鄱阳湖轮廓第96-97页
   ·蓄水量与水位的经验关系第97-100页
 第三节 高度计监测水位与蓄水量动态变化第100-114页
   ·高度计介绍第100-106页
   ·水位信息提取与验证第106-114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114-117页
 第一节 结论及创新点第114-115页
 第二节 讨论或展望第115-117页
   ·气象数据的更新第115-116页
   ·湖泊、水库对于模型的影响第116页
   ·湖底地形数据的更新第116页
   ·水文模型与遥感的结合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6页
攻读博士期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垦和放牧对内蒙古草原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区际司法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