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1 有益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紫外线诱变 | 第13-14页 |
·化学诱变 | 第14-16页 |
·低能离子束诱变 | 第16-18页 |
·复合诱变 | 第18-19页 |
·研究热点 | 第19页 |
2 立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立题背景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蜡蚧轮枝菌抗药性单因子诱变效应 | 第22-43页 |
第一节 蜡蚧轮枝菌抗药性离子诱变效应 | 第22-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诱变方法 | 第23页 |
·筛选方法 | 第23-24页 |
·突变株抗药性稳定性测定 | 第24页 |
·诱变效应计算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低能N~+离子束的诱变效应 | 第24-26页 |
·优化条件对菌株抗药性提高的作用 | 第26-27页 |
·诱变循环次数对菌株抗药性提高的作用 | 第27-28页 |
·抗药突变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2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8-30页 |
第二节 蜡蚧轮枝菌抗药性紫外诱变效应 | 第30-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样品制备 | 第30页 |
·诱变方法 | 第30-31页 |
·筛选方法 | 第31页 |
·突变株抗药性稳定性测定 | 第31页 |
·诱变效应计算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紫外线的诱变效应 | 第32-33页 |
·优化条件对菌株抗药性提高的作用 | 第33-34页 |
·诱变循环次数对菌株抗性提高的作用 | 第34页 |
·抗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34-3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蜡蚧轮枝菌抗药性化学诱变效应 | 第36-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样品制备 | 第36页 |
·诱变方法 | 第36-37页 |
·筛选方法 | 第37-38页 |
·突变株抗药性稳定性测定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NTG的诱变效应 | 第38-41页 |
·优化条件对菌株抗药性提高的作用 | 第41页 |
·诱变循环次数对菌株抗性提高的作用 | 第41-42页 |
·抗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4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蜡蚧轮枝菌抗药性多因子复合诱变效应 | 第43-64页 |
第一节 蜡蚧轮枝菌抗药性多因子连续性复合诱变效应 | 第43-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3-44页 |
·诱变方法 | 第44页 |
·筛选方法 | 第44-45页 |
·诱变效应计算与评价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连续复合诱变对菌株孢子的致死率 | 第45-46页 |
·连续复合诱变的正突变率 | 第46-47页 |
·连续复合诱变的正突变幅度 | 第47-48页 |
·连续复合诱变对菌株抗性提高的作用 | 第48页 |
·诱变模式的优化结果 | 第48-4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0页 |
第二节 蜡蚧轮枝菌抗药性多因子间断性复合诱变效应 | 第50-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50页 |
·诱变方法 | 第50-52页 |
·筛选方法 | 第52-53页 |
·诱变效应的计算与评价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3页 |
·复合系统中NTG诱变对菌株抗药性提高的作用 | 第54-55页 |
·复合系统中紫外线诱变对菌株抗药性提高的作用 | 第55-57页 |
·复合系统中低能离子束诱变对菌株抗药性提高的作用 | 第57-59页 |
·复合系统中“离子+NTG+紫外线复合诱变”对菌株抗药性提高的作用 | 第59-61页 |
·间断性复合诱变模式中各阶段的贡献率分析 | 第61-62页 |
·间断性复合诱变模式的综合评价 | 第62-6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4-67页 |
1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单因子诱变效应 | 第64页 |
·多因子复合诱变效应 | 第64-65页 |
·抗性突变株的筛选结果与应用前景分析 | 第65页 |
2 问题与讨论 | 第65-66页 |
·突变株抗药性评价方法与标准 | 第65-66页 |
·诱变对靶标外其他性状的影响 | 第66页 |
·突变株筛选方法的改进 | 第66页 |
3 本文创新点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