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5页 |
·金属对微生物的毒害机理 | 第13-14页 |
·金属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 第13-14页 |
·金属对微生物产生毒性的原因 | 第14页 |
·微生物抗重金属机理简介 | 第14-19页 |
·通过酶促或化学反应转化重金属 | 第15页 |
·通过离子外流系统解毒 | 第15-17页 |
·通过某种螯合剂或结合因子将金属离子鳌合 | 第17-18页 |
·通过改变外膜蛋白或形成细胞屏障阻止游离金属离子进入胞内 | 第18-19页 |
·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抗重金属机制的比较 | 第19页 |
·镍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毒性 | 第19-21页 |
·镍的生物学功能 | 第19-20页 |
·高浓度镍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 第20页 |
·镍的污染概况 | 第20-21页 |
·镍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 第21页 |
·细菌抗镍机理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抗镍系统的类型与抗镍基因的结构 | 第22页 |
·抗镍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22-23页 |
·嗜铁钩端螺旋菌简介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嗜铁钩端螺旋菌的鉴定及抗重金属能力分析 | 第25-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实验仪器、工具酶和试剂 | 第25页 |
·溶液 | 第25-26页 |
·培养基 | 第26页 |
·菌株鉴定 | 第26页 |
·16Sr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26-29页 |
·培养基中亚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嗜铁钩端螺旋菌UBK03的基本生长特性 | 第30页 |
·UBK03 16SrDNA的序列分析 | 第30页 |
·嗜铁钩端螺旋菌UBK03对镍离子的抗性 | 第30-33页 |
·嗜铁钩端螺旋菌UBK03对钴离子的抗性 | 第33页 |
·嗜铁钩端螺旋菌UBK03对锌离子的抗性 | 第33-34页 |
·嗜铁钩端螺旋菌UBKD3对铜离子的抗性 | 第34页 |
·嗜铁钩端螺旋菌UBK03对镉离子的抗性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抗镍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6-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实验仪器、酶和试剂 | 第36页 |
·培养基 | 第36页 |
·Lferriphilum UBK03 DNA插入片段的制备 | 第36-37页 |
·载体pUC19的制备 | 第37页 |
·插入片段与载体pUC19的连接 | 第37-38页 |
·连接产物的电击转化 | 第38页 |
·镍抗性基因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8页 |
·限制性内切酶对目的重组子质粒的酶切验证 | 第38-39页 |
·大肠杆菌及转化菌株抗镍能力检测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基因组DNA酶切片段的制备 | 第39页 |
·基因组DNA酶切片段与相应酶切处理的载体pUC19的连接转化 | 第39-40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40页 |
·阳性克隆对镍的抗性能力检测 | 第40页 |
·阳性克隆的酶切电泳结果 | 第40-42页 |
·克隆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5页 |
·一种简单有效的重金属离子抗性基因克隆的方法 | 第42-43页 |
·克隆到的抗镍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因功能分析 | 第46-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53页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实验仪器、酶和试剂 | 第46页 |
·培养基 | 第46页 |
·插入突变体的制备 | 第46-48页 |
·删除突变体的制备 | 第48-50页 |
·突变菌株对镍的抗性能力检测 | 第50-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突变菌株的构建 | 第53-56页 |
·突变菌株的抗镍能力检测 | 第56-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基因表达调控分析 | 第61-7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实验仪器、酶和试剂 | 第61页 |
·培养基 | 第61页 |
·ncrB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1-62页 |
·SDS-PAGE蛋白电泳 | 第62-63页 |
·抗镍基因表达类型分析 | 第63页 |
·启动子区域的克隆 | 第63-64页 |
·调控基因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第64页 |
·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活性的测定 | 第64-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基因表达类型分析 | 第66-67页 |
·启动子片段的克隆 | 第67-68页 |
·启动子片段的功能验证 | 第68-69页 |
·位于pNCRABC上的调控蛋白的分离 | 第69-71页 |
·调控蛋白NcrB的鉴定 | 第71-72页 |
·讨论 | 第72-75页 |
·三个启动子的结构 | 第72-74页 |
·蛋白NcrB的结构特点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