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发病机制及黄芩苷治疗作用研究
1 引言 | 第1-1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22页 |
·试验材料 | 第12-13页 |
·实验动物 | 第12页 |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12-1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3页 |
·试验方法 | 第13-21页 |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13-14页 |
·2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 | 第14-15页 |
·乳腺炎发病机制及黄芩苷疗效观察 | 第15页 |
·乳腺组织H. E染色 | 第15-16页 |
·甲苯胺蓝染色检测乳腺内肥大细胞 | 第16-17页 |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乳腺内树突状细胞 | 第17-18页 |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乳腺内CD4~+T细胞 | 第18-19页 |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乳腺内CD8~+T细胞 | 第19-20页 |
·ELISA测定乳腺组织中INF-a的含量 | 第20页 |
·ELISA测定乳腺组织中IFN-γ的含量 | 第20-21页 |
·统计处理 | 第21-22页 |
3 结果 | 第22-40页 |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22-23页 |
·培养及染色特性 | 第22页 |
·生化试验 | 第22-23页 |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乳腺炎判定标准 | 第23页 |
·临床症状 | 第23页 |
·乳腺组织病变比较 | 第23-24页 |
·回归试验 | 第24页 |
·乳腺组织感染程度比较 | 第24-25页 |
·乳腺炎发病机制及黄芩苷治疗效果 | 第25-40页 |
·临床症状比较 | 第25页 |
·乳腺组织感染程度比较 | 第25-26页 |
·乳腺组织病变比较 | 第26-27页 |
·肥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 第27-30页 |
·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 第30-31页 |
·CD4~+T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 第31-33页 |
·CD8~+T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 第33-34页 |
·CD4~+/CD8~+T细胞比值变化 | 第34-35页 |
·乳腺组织中TNF-a含量变化 | 第35-37页 |
·乳腺组织中IFN-γ含量变化 | 第37-40页 |
4 讨论 | 第40-47页 |
·细菌分离鉴定 | 第40页 |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母鼠的影响 | 第41-42页 |
·乳腺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 第42-45页 |
·黄芩苷对乳腺炎的治疗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 第45-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附图及说明 | 第54-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