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12页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9-10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0-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4页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14页
     ·论文研究方法第14页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4-16页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第16-29页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第16-22页
     ·信用风险内涵界定第16页
     ·信用风险的特征第16-18页
     ·信用风险管理第18-22页
   ·资本管理理论第22-28页
     ·风险价值理论第22-26页
     ·RAROC理论第26-27页
     ·资本成本理论第27-28页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发展及国外启示第29-41页
   ·内部评级概述第29-32页
     ·相关基本概念第29页
     ·内部评级法第29-31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发展现状第31-32页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实施内部评级的要求第32-35页
     ·风险区分的标准第32-33页
     ·评级的完全性和完整性第33页
     ·评级体系和过程的监督第33页
     ·评级体系的标准第33-34页
     ·估计违约概率的最低要求第34页
     ·数据收集和IT第34页
     ·内部评级结果的使用第34页
     ·内外部验证和回馈检测第34-35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发展中的问题第35-37页
     ·基础数据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第35页
     ·评级关键指标的计量模型选取不完善第35-37页
     ·对贷款风险分类标准过粗第37页
     ·缺乏评级结果应用的后评价机制第37页
   ·美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对我国的启示第37-40页
     ·债务评级模型第38-39页
     ·模型质量控制第39-40页
     ·对我国的启示第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构建第41-57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构建的整体框架第41-42页
   ·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第42-44页
     ·成立内部评级体系的组织管理委员会第42页
     ·选择评级主体第42-43页
     ·确定评级客体第43-44页
   ·建立和完善基础数据库第44-45页
     ·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筛选第44-45页
     ·建立基础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第45页
   ·适合我国的内部评级体系计量模型的选取第45-53页
     ·内部评级关键指标概述第46-47页
     ·违约概率(PD)的计量模型第47-51页
     ·违约损失率(LGD)的计量模型第51-53页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评级标准第53-55页
     ·现行贷款风险5级分类标准的缺陷第53-54页
     ·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的评级标准第54-55页
   ·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的审核与后评价机制第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运行的体制和基础建设第57-62页
   ·高度重视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和建立第57-58页
   ·加强社会信用文化的建设第58页
   ·充分发挥中央监管当局的导向作用和强化信息披露第58-59页
   ·基础建设第59-61页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第59-60页
     ·加强银行信用文化建设第60页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蚓粪促进厌氧发酵效果的试验研究
下一篇:论《红楼梦》的死亡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