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提要 | 第1-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产业链及其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2章 产业链及其分类 | 第25-52页 |
·产业链的基本内涵 | 第25-40页 |
·产业链的分类 | 第40-50页 |
·产业链的命名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产业链的“内含链” | 第52-74页 |
·产业链“内含链”的概念 | 第52页 |
·产业链“内含链”的企业视角考察 | 第52-62页 |
·产业链“内含链”的产业视角考察 | 第62-69页 |
·产业链“内含链”的社会视角考察 | 第69-70页 |
·产业链“内含链”的结构模型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产业链的基本特性 | 第74-84页 |
·产业链的静态特性 | 第74-75页 |
·产业链的运动特性 | 第75-77页 |
·产业链的动力特性 | 第77-79页 |
·产业链的系统特性 | 第79-81页 |
·产业链的生态特性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产业链的形成机理 | 第84-118页 |
·产业链形成动因的理论阐释 | 第84-97页 |
·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 | 第97-98页 |
·产业链形成动因的静态分析 | 第98-102页 |
·产业链形成动因的动态分析 | 第102-105页 |
·产业链形成过程的多视角分析 | 第105-115页 |
·产业链形成机理的阈值模型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6章 产业链的功能效应 | 第118-128页 |
·产业链功能效应的概念 | 第118-119页 |
·产业链功能效应的企业视角考察 | 第119-121页 |
·产业链功能效应的产业视角考察 | 第121-123页 |
·产业链功能效应的社会视角考察 | 第123-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7章 产业链的经济效益 | 第128-135页 |
·产业链的增加值链 | 第128-130页 |
·产业链的利润链分析 | 第130-131页 |
·产业链的经济效益评价 | 第131-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8章 产业链的组建提升 | 第135-165页 |
·产业链的组建过程模型 | 第135-140页 |
·产业链的核心企业 | 第140-145页 |
·产业链的节点企业 | 第145-152页 |
·产业链的重构 | 第152-156页 |
·产业链打造 | 第156-161页 |
·产业链的整合 | 第161-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9章 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 第165-185页 |
·产业链的信任契约机制 | 第165-167页 |
·产业链的沟通协调机制 | 第167-170页 |
·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170-176页 |
·产业链的竞争谈判机制 | 第176-178页 |
·产业链的监督激励机制 | 第178-182页 |
·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 | 第182-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184-185页 |
第10章 实证研究——以一汽集团汽车产业链为例 | 第185-202页 |
·一汽集团的前身——第一汽车制造厂 | 第185-188页 |
·一汽集团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188-190页 |
·一汽集团汽车产业链分析 | 第190-196页 |
·一汽集团汽车产业链经济效益分析 | 第196-199页 |
·一汽集团汽车产业链发展政策建议 | 第199-201页 |
·本章小结 | 第201-202页 |
第11章 本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202-206页 |
·本文研究工作的基本结论 | 第202-204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04页 |
·本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4-205页 |
·研究展望 | 第205页 |
·本章小结 | 第205-206页 |
附录Ⅰ 产业链文献检索及结果分析 | 第206-221页 |
附录Ⅱ 一汽集团捷达轿车部分零部件供应商 | 第221-22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4-238页 |
致谢 | 第238-2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239-240页 |
中文摘要 | 第240-244页 |
Abstract | 第244-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