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前言 | 第13-25页 |
一、论题提出 | 第13-15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1-25页 |
第一章 制度德育何以成立 | 第25-54页 |
第一节 制度及其根本德性 | 第25-40页 |
一、制度是什么 | 第25-37页 |
二、正义:制度的根本德性 | 第37-40页 |
第二节 德育:养成人道德品质的制度性活动 | 第40-45页 |
一、德育本质的探讨 | 第41-43页 |
二、德育:制度性的活动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制度德育之成立 | 第45-53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46-50页 |
二、现实需要 | 第50-52页 |
三、制度德育的涵义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二章 制度:德育的资源 | 第54-75页 |
第一节 制度:德育的价值资源 | 第54-64页 |
一、制度:人的价值存在 | 第54-56页 |
二、制度:德育的价值资源 | 第56-64页 |
第二节 制度:德育的经济资源 | 第64-73页 |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新经济人”假设及其分析方法 | 第65-68页 |
二、制度:德育的经济学资源 | 第68-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三章 社会制度的德性缺陷:道德失范中的德育困境 | 第75-108页 |
第一节 制度德性与个人德性 | 第75-81页 |
一、制度与道德的关系 | 第75-77页 |
二、制度德性与个人德性 | 第77-81页 |
第二节 道德失范于社会制度的德性缺陷 | 第81-88页 |
一、制度德性的缺陷:个体道德生活无序 | 第82-84页 |
二、制度德性失误:某些个人权利不当张扬 | 第84-88页 |
第三节 道德失范中的德育困境 | 第88-94页 |
一、主导性道德价值的缺位:学校德育的方向性迷失 | 第88-90页 |
二、道德意义的失落:学校德育主体的德性迷茫 | 第90-91页 |
三、不良道德行为:教师的德育权威破损 | 第91-92页 |
四、个人道德权利的不当张扬:学校德育的困惑 | 第92-94页 |
第四节 变革社会制度德性,构建良序的道德格局 | 第94-106页 |
一、重构社会制度德性,规约社会道德秩序 | 第94-98页 |
二、以合理的制度规限个人权利,建构和谐的社会道德秩序 | 第98-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四章 德育寻求学校制度的德性变革 | 第108-129页 |
第一节 学校制度及其中的德育 | 第108-113页 |
一、学校制度的涵义及分类 | 第108-110页 |
二、学校制度中的德育 | 第110-113页 |
第二节 科层制下学校制度对德育的负面影响 | 第113-122页 |
一、何谓科层制 | 第114-115页 |
二、学校科层制及其价值缺损 | 第115-117页 |
三、德育困惑于科层制下学校制度的德性缺陷 | 第117-122页 |
第三节 学校制度德性的变革对德育的支持 | 第122-128页 |
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五章 以公正的德育制度培养道德的 | 第129-193页 |
第一节 德育制度及其分析维度 | 第129-136页 |
一、对德育制度定义的分析 | 第130-131页 |
二、德育制度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31-133页 |
三、德育制度的分析维度及其价值特征 | 第133-136页 |
第二节 我国德育制度的政策学分析 | 第136-145页 |
一、我国德育制度制定模式的特点 | 第136-137页 |
二、德育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制度失真 | 第137-145页 |
第三节 我国德育制度的伦理学分析 | 第145-153页 |
一、制度的价值诉求 | 第145-147页 |
二、我国德育制度的伦理现状 | 第147-153页 |
第四节 学校德育制度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153-165页 |
一、学校德育制度现状调查背景及目的 | 第153-154页 |
二、调查方式及内容(详见问卷) | 第154页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54-164页 |
四、问题讨论 | 第164-165页 |
第五节 德育制度的创新 | 第165-184页 |
一、德育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 | 第166-171页 |
二、德育制度创新的原则 | 第171-175页 |
三、德育制度创新的模式 | 第175-178页 |
四、德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 | 第178-184页 |
第六节 走出学校德育制度的贫困:培养道德的人 | 第184-191页 |
一、学校德育制度的贫困与学校德育的难堪 | 第184-186页 |
二、学校德育制度为何贫困 | 第186-188页 |
三、走出德育制度的贫困,以道德的制度培养道德的人 | 第188-191页 |
小结 | 第191-193页 |
结语 | 第193-19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7-204页 |
后记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