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技术论文--草坪与地被植物论文

外源基因转化冷季型草坪草培育抗除草剂、抗旱新种质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英文摘要第11-14页
缩略词表第14-17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7-47页
 引言第17-19页
 第一章 草坪草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第19-27页
   ·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第19-21页
     ·愈伤组织培养第19-20页
     ·原生质体培养第20-21页
   ·遗传转化第21-23页
   ·标记基因筛选第23-25页
   ·转基因植株第25-27页
 第二章 植物抗旱基因及其在草坪草中的应用第27-35页
   ·渗透保护物质生物合成的基因第27-29页
     ·编码氨基酸合成的基因第28页
     ·编码多胺类化合物(如甜菜碱和胆碱等)合成的基因第28-29页
     ·编码糖醇类及偶极含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因第29页
   ·编码控制离子与水分运输的功能蛋白的关键基因第29-31页
   ·与信号传递和基因表达相关的调控基因第31-32页
   ·与细胞排毒、抗氧化防御能力相关的酶基因第32页
   ·抗旱基因在草坪草中的应用第32-33页
   ·展望第33-35页
 第三章 草坪草抗旱性研究现状第35-45页
   ·植物适应干旱机理的研究第35-45页
     ·干旱对植物伤害的主要表现第35-36页
     ·植物抗旱的生理基础第36-37页
     ·抗旱植物适应于干旱的特征第37-45页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第45-47页
  Ⅰ 技术路线第45-46页
  Ⅱ 可行性分析第46-47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47-136页
 第一章 四种冷季型草坪草愈伤组织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第47-83页
  引言第47-48页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实验材料第48页
     ·实验方法第48-50页
   ·结果与分析第50-79页
     ·匍匐翦股颖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第50-56页
     ·草地早熟禾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第56-63页
     ·高羊茅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第63-71页
     ·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第71-79页
   ·讨论第79-83页
     ·高效稳定的再生能力是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首要条件第79页
     ·愈伤组织再生系统是禾本科草坪草最为理想的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第79-80页
     ·组织培养条件的改善是获得理想受体细胞的重要因素第80-83页
 第二章 外源基因转化多年生黑麦草、匍匐翦股颖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83-114页
  引言第83-84页
   ·材料与方法第84-98页
     ·实验材料第84-85页
     ·实验方法第85-98页
   ·结果与分析第98-106页
     ·基因枪转化多年生黑麦草的研究第98-101页
     ·农杆菌转化匍匐翦股颖的研究第101-106页
   ·讨论第106-114页
     ·影响多年生黑麦草基因枪转化效率的因素第106-108页
     ·影响匍匐翦股颖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第108-110页
     ·两种不同外源基因转化方法在草坪草中的应用比较第110页
     ·关于转基因草坪草的生物安全性问题第110-114页
 第三章 匍匐翦股颖转基因植株抗旱性的鉴定第114-136页
  引言第114页
   ·材料与方法第114-119页
     ·试验场地及材料第114-115页
     ·试验方法第115-119页
   ·结果与分析第119-130页
     ·对转化株与对照株进行反复干旱后的观察第119-120页
     ·转化株与对照株叶片结构的观察第120-121页
     ·转化株与对照株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第121-122页
     ·转化株与对照株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122-124页
     ·转化株和对照株SOD活性的测定第124-126页
     ·转化株和对照株进行了CAT活性的测定第126-127页
     ·转化株与对照株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第127-129页
     ·转化株与对照株植物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第129-130页
   ·讨论第130-136页
     ·影响转基因植株抗旱性的因素第130-133页
     ·NAS基因在植物遭受干旱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第133-134页
     ·培育抗逆性草坪草新品种的几点建议第134-136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9页
图版第149-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作者简历第161-16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激发纠缠相干态的非经典特性研究
下一篇:对正常和弱视儿童立体视及不等像的检测与临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