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1-4页 |
研究背景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7页 |
目录 | 第17-20页 |
第一部分 激光诱发自体荧光光谱诊断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 第20-33页 |
前言 | 第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0-23页 |
·病历资料与标本取材 | 第23页 |
·荧光谱采集 | 第23-24页 |
·大肠癌自体荧光检测系统的定标 | 第23-24页 |
·光谱采集 | 第24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页 |
·大肠癌组织判别依据的确立 | 第24页 |
结果 | 第24-29页 |
·病理结果 | 第24-25页 |
·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征 | 第25-27页 |
·大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区分 | 第27-29页 |
·主峰波长判据 | 第27-28页 |
·主次峰荧光强度比值判据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二部分 激光诱导5-ALA-原卟啉Ⅸ荧光光谱区分大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 | 第33-49页 |
前言 | 第33-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标本收集 | 第34页 |
·荧光谱收集 | 第34页 |
·组织原卟啉Ⅸ的提取与定量检测 | 第34-35页 |
·组织原卟啉Ⅸ的提取 | 第34-35页 |
·提取液荧光分光检测 | 第35页 |
·组织原卟啉Ⅸ含量计算 | 第35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 | 第36-42页 |
·5-ALA的光敏作用 | 第36页 |
·癌组织及正常组织内5-ALA-PpⅨ浓度比较 | 第36-37页 |
·大肠癌组织与正常大肠组织药物荧光光谱特征 | 第37-40页 |
·区分大肠癌和正常大肠组织的判据 | 第40-42页 |
·主次峰强度比值判据 | 第40-41页 |
·药物峰判据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三部分 激光诱发荧光光谱诊断大肠癌的临床初步研究 | 第49-57页 |
前言 | 第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临床资料 | 第49页 |
·荧光光谱收集 | 第49-50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0页 |
结果 | 第50-54页 |
·病理结果 | 第50页 |
·在体正常组织与大肠癌组织的激光诱发荧光光谱特征 | 第50-52页 |
·在体大肠癌的判断依据及诊断评价 | 第52-54页 |
·主峰波长判据 | 第52-53页 |
·主次峰强度比值判据 | 第53页 |
·诊断评价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总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综述 | 第6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