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S | 第6-7页 |
导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重新关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背景 | 第11-18页 |
第一节 我国社会转型对党内民主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 第11-14页 |
一、我国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 第11-12页 |
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在党内尚未得到解决 | 第14-15页 |
一、权力过分集中的表现 | 第14页 |
二、权力过分集中三种表现的性质 | 第14-15页 |
第三节 苏共败亡的深刻教训 | 第15-18页 |
一、党的领导者高度集权 | 第15-16页 |
二、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 | 第16-17页 |
三、削弱监督机关的权力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发展历程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产生 | 第18-22页 |
一、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提出 | 第18-20页 |
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含义和特征 | 第20页 |
三、党的八大关于常任制的设计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八大常任制的实施及其中断 | 第22-23页 |
一、八大常任制的实施 | 第22页 |
二、八大常任制探索的中断 | 第22-23页 |
第三节 90年代前后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及其成效 | 第23-27页 |
一、常任制试点工作的实施和推进 | 第23-24页 |
二、常任制试点的主要做法 | 第24-25页 |
三、常任制试点的主要成效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党内民主资源开发呼唤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 第27-37页 |
第一节 党内民主资源开发的诊释 | 第27-32页 |
一、党内民主资源开发的含义和内容 | 第27-28页 |
二、党内民主资源开发的逻辑依据 | 第28-31页 |
三、党内民主资源开发的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党内民主资源开发需要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 第32-37页 |
一、党内民主制度包含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 第32-33页 |
二、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载体是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 第33-34页 |
三、党内民主是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价值目标的本质规定 | 第34-35页 |
四、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平台是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促进党内民主资源的开发 | 第37-51页 |
第一节 常任制有助于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 | 第37-42页 |
一、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 | 第37-39页 |
二、党员民主权利的缺失 | 第39-40页 |
三、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常任制有助于确立党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 | 第42-45页 |
一、党代表大会的应有地位 | 第42-43页 |
二、现行党代表大会的权力流失 | 第43-44页 |
三、常任制是确保党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地位的制度保障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常任制有助于加强党内监督功能 | 第45-51页 |
一、党内监督与党内民主的关系 | 第45-47页 |
二、党内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48页 |
三、常任制强化了党内监督的功能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实行常任制开发党内民主资源的措施和原则 | 第51-59页 |
第一节 加强党员民主权利的意识教育和机制建设 | 第51-52页 |
一、强化党员的民主权利意识 | 第51-52页 |
二、建立保护党员民主权利的机制 | 第52页 |
第二节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的相关制度 | 第52-56页 |
一、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 第53-54页 |
二、健全民主决策制度 | 第54-55页 |
三、建立党内公开制度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实行常任制开发党内民主资源的原则 | 第56-59页 |
一、开发党内民主资源要具有渐进性 | 第56页 |
二、开发党内民主资源要具有开放性 | 第56-57页 |
三、开发党内民主资源要具有正确的取向性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