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金属铜的主要物理性质 | 第11-12页 |
·超细铜粉 | 第12-15页 |
·超细粉体的基本特性 | 第12-13页 |
·超细铜粉的物理性质 | 第13-14页 |
·超细铜粉的化学性质 | 第14-15页 |
·超细铜粉的制备方法 | 第15-22页 |
·固相法 | 第15-16页 |
·液相法 | 第16-20页 |
·气相法 | 第20-22页 |
·超细铜粉的表征方法 | 第22-24页 |
·激光粒度分析(LS) | 第22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2-23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23页 |
·透射电镜(TEM) | 第23页 |
·辉光放电质谱分析(GDMS) | 第23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23页 |
·超细铜粉的产率及铜的挥发速率计算 | 第23-24页 |
·超细铜粉制备方法的技术关键 | 第24-25页 |
·粒径控制 | 第24页 |
·形貌控制 | 第24页 |
·减少粉末团聚 | 第24页 |
·减少粉末氧化 | 第24页 |
·降低成本提高产率 | 第24-25页 |
·超细铜粉的后处理 | 第25页 |
·超细铜粉的应用 | 第25-27页 |
·粉末冶金(PM)制品 | 第25页 |
·导电材料 | 第25-26页 |
·工程结构材料 | 第26页 |
·医药制品 | 第26页 |
·电磁屏蔽材料 | 第26页 |
·催化剂和润滑剂 | 第26-27页 |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真空蒸发冷凝制备超细铜粉的理论分析 | 第29-37页 |
·真空蒸发冷凝制备超细铜粉的热力学分析 | 第29-31页 |
·真空蒸发冷凝制备超细铜粉的动力学分析 | 第31-36页 |
·蒸发过程 | 第32-34页 |
·气相传质过程 | 第34-35页 |
·冷凝过程 | 第35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真空蒸发冷凝制备超细铜粉 | 第37-48页 |
·铜粉收集设备设计思路 | 第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引言 | 第37页 |
·实验原料 | 第37页 |
·实验装置 | 第37-39页 |
·实验步骤 | 第39-40页 |
·实验工艺流程图 | 第40-41页 |
·实验现象及过程 | 第41-47页 |
·铜烟和铜蒸发速率的变化规律 | 第41-42页 |
·超细铜粉的沉积过程及沉积状态 | 第42页 |
·超细铜粉稳定化处理工艺 | 第42页 |
·工艺条件对铜蒸发速率和超细铜粉产率的影响 | 第42-46页 |
·超细铜粉的制备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真空蒸发冷凝制备工艺对超细铜粉粒度、形貌、成分、物相、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48-76页 |
·引言 | 第48页 |
·三层石墨冷凝器作为冷凝装置 | 第48-54页 |
·蒸发温度对超细铜粉的粒度、形貌的影响 | 第48-49页 |
·真空度对超细铜粉的粒度、形貌的影响 | 第49-51页 |
·保温时间对超细铜粉的粒度、形貌的影响 | 第51-52页 |
·冷凝位置对超细铜粉的粒度、形貌的影响 | 第52-54页 |
·水冷钢板作为冷凝装置 | 第54-63页 |
·蒸发温度对超细铜粉的粒度、形貌的影响 | 第54-56页 |
·真空度对超细铜粉的粒度、形貌的影响 | 第56-57页 |
·保温时间对超细铜粉的粒度、形貌的影响 | 第57-59页 |
·冷却水流量对超细铜粉的粒度、形貌的影响 | 第59-61页 |
·冷凝高度对超细铜粉的粒度、形貌的影响 | 第61-63页 |
·超细铜粉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63-64页 |
·超细铜粉的物相分析 | 第64-65页 |
·超细铜粉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 第65页 |
·超细铜粉生长过程理论分析 | 第65-74页 |
·超细铜粉的凝聚形核过程理论分析 | 第66页 |
·超细铜粉的吸附生长过程理论分析 | 第66-67页 |
·超细铜粉的凝聚生长过程理论分析 | 第67-72页 |
·超细铜粉的团聚生长过程理论分析 | 第72-73页 |
·超细铜粉的粒度、形貌控制技术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附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