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 英文缩略词标 | 第13-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 试验一 健康奶牛产道内正常菌群的研究 | 第28-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供试动物与试验试剂 | 第28-29页 |
| ·供试动物 | 第28页 |
| ·试验试 | 第28-29页 |
| ·采样方法及病料处理 | 第29页 |
| ·采样方法 | 第29页 |
| ·病料处理 | 第29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 ·各组内所分离到的细菌种类、数量比较 | 第29-30页 |
| ·各组间同种细菌的差异比较 | 第30-31页 |
| ·各种细菌的总的数量比较 | 第31页 |
| 3. 讨论 | 第31-34页 |
| 试验二 产后健康奶牛子宫内细菌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 第34-44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 ·用于细菌计数的病料 | 第34页 |
| ·用于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的病料 | 第34-35页 |
| ·供试动物与试验试剂 | 第35页 |
| ·供试动物 | 第35页 |
| ·试验试剂 | 第35页 |
| ·采样方法及病料处理 | 第35-36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6页 |
| ·细菌计数处理 | 第36页 |
| ·常规生物统计学的方法 | 第36页 |
| 2. 试验结果 | 第36-40页 |
| ·细菌计数结果 | 第36-37页 |
| ·各组试验所分离到的细菌种类和数量 | 第37-39页 |
| ·各组试验所分离到的G~+和G~-的比较 | 第39页 |
| ·不同阶段所分离到的G~+细菌和G~-细菌的数量比较 | 第39-40页 |
| ·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总数量比较 | 第40页 |
| 3 讨论 | 第40-44页 |
| ·产后奶牛子宫内细菌数量的变化 | 第40-42页 |
| ·产后奶牛子宫内细菌的种类 | 第42页 |
| ·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数量比较 | 第42-44页 |
| 试验三 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 第44-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供试动物与试验试剂 | 第44页 |
| ·供试动物 | 第44页 |
| ·试验试剂 | 第44页 |
| ·采样方法及病料处理 | 第44-45页 |
| ·药敏分析 | 第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46-50页 |
| ·各种细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 ·耐药率结果 | 第48-50页 |
| 3 讨论 | 第50-52页 |
| ·子宫内膜炎的致病菌 | 第50页 |
| ·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第50-51页 |
| ·耐药性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 试验四 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多重PCR 快速检测 | 第52-5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 ·试验试剂 | 第52页 |
| ·样品采集 | 第52页 |
| ·革兰氏阴性细菌 DNA 模板的提取 | 第52-53页 |
| ·革兰氏阳性细菌 DNA 模板的提取 | 第53页 |
| ·引物设计 | 第53页 |
| ·PCR 反应体系(50 ul) 及反应条件 | 第53页 |
| ·PCR 产物处理 | 第53页 |
| 2 PCR 特异性、敏感性试验 | 第53-54页 |
| ·特异性检测 | 第53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53-54页 |
| ·实用性检测 | 第54页 |
| 3. 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 ·特异性检测 | 第54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54页 |
| ·实用性检测 | 第54-55页 |
| 4 讨论 | 第55-56页 |
| 试验五 奶牛沙门氏菌性子宫内膜炎的多重 PCR 快速检测 | 第56-6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 ·试验试剂 | 第57页 |
| ·样品采集 | 第57页 |
| ·细菌 DNA 模板的提取 | 第57页 |
| ·引物设计 | 第57-58页 |
| ·PCR 反应体系(50 ul) 及反应条件 | 第58页 |
| ·PCR 产物处理 | 第58页 |
| 2 特异性与敏感性试验 | 第58页 |
| ·特异性检测 | 第58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5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 ·用标准菌株建立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 ·检测样品阳性图 | 第59页 |
| 4 讨论 | 第59-62页 |
|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致病菌 | 第59-60页 |
|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 第60页 |
| ·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 第60-62页 |
|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 试验创新点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个人简历 | 第71-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