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4页 |
前言 | 第14-2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8页 |
(一) 教师思维影响专业发展程度 | 第16-17页 |
(二) 新课改呼唤教师思维的更新 | 第17-18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8-2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9-20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0-2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第一章 教师思维的理论分析 | 第24-35页 |
一、教师思维的定义 | 第24-27页 |
(一) 教师思维界定的维度 | 第24-25页 |
(二) 教师思维的描述性定义 | 第25-27页 |
二、教师思维的本质与特点 | 第27-30页 |
(一) 教师思维的本质 | 第27-29页 |
(二) 教师思维的特点 | 第29-30页 |
三、教师思维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 第30-35页 |
(一) 教师思维的类型 | 第30-32页 |
(二) 教师思维的影响因素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教师思维的现状分析 | 第35-48页 |
一、教师思维的现状扫描 | 第35-43页 |
(一) 教师思维存在的共性优点 | 第35-38页 |
(二) 教师思维存在的普遍问题 | 第38-43页 |
二、教师思维问题的本质与影响 | 第43-48页 |
(一) 教师思维问题的本质:二元对立思维 | 第43-44页 |
(二) 二元对立思维对教师职业的影响 | 第44-48页 |
第三章 教师思维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62页 |
一、教师思维中问题产生的职业本身因素 | 第48-50页 |
(一) 职业的无边界性导致教师思维聚焦性差 | 第48-49页 |
(二) 职业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思维对立性强 | 第49页 |
(三) 职业的回归性导致教师思维被动性大 | 第49-50页 |
二、教师思维中问题产生的内在因素 | 第50-55页 |
(一) 求同的个性因素导致教师思维趋于封闭 | 第50-51页 |
(二) 薄弱的问题意识导致教师思维趋于被动 | 第51-53页 |
(三) 弱化的合作技能导致教师思维趋于对立 | 第53-54页 |
(四) 单一的专业技能导致教师思维趋于单一 | 第54-55页 |
三、教师思维中问题产生的外在因素 | 第55-62页 |
(一) 缺乏组织保障导致教师思维趋于对立 | 第55-56页 |
(二) 过分重视常规导致教师思维缺乏创造 | 第56-57页 |
(三) 忽视团队合作导致教师思维走向对立 | 第57-58页 |
(四) 无视个体需要导致教师思维趋于封闭 | 第58-60页 |
(五) 缺乏同行引领导致教师思维趋于被动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教师思维的优化策略分析 | 第62-79页 |
一、教师思维优化的理想目标:多元整合思维 | 第63-67页 |
(一) 从对立到合作 | 第64-65页 |
(二) 从被动到主动 | 第65-66页 |
(三) 从单向到互动 | 第66页 |
(四) 从封闭到开放 | 第66-67页 |
二、教师思维优化的前提策略——正确看待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 | 第67-70页 |
(一) 聚焦职业领域,明确专业方向 | 第68-69页 |
(二) 降低职业稳定性,提高适应能力 | 第69-70页 |
(三) 适度利用回归,促进自觉反思 | 第70页 |
三、教师思维优化的内在策略——基于个体专业成长的视角 | 第70-72页 |
(一) 学习专业发展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 第71页 |
(二) 制定专业成长规划:确立发展目标 | 第71页 |
(三) 参加在职培训: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 第71页 |
(四) 参与教育研究:提高综合专业素养 | 第71-72页 |
(五) 建立成长记录袋:提高专业成长自觉性 | 第72页 |
四、教师思维优化的外在策略——基于学校管理的视角 | 第72-79页 |
(一) 建立成长共同体,营造合作环境 | 第73-74页 |
(二) 实行知识管理,促使互动交流 | 第74-76页 |
(三) 实行激励评价,满足个体需要 | 第76页 |
(四) 营造和谐氛围,促使团队合作 | 第76-77页 |
(五) 实行自主管理,养成问题意识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