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缺氧降解动力学与过程控制因素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页 |
| ·课题的形成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及其生物处理技术 | 第11-12页 |
|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 ·生物反硝化研究 | 第16-19页 |
| ·反硝化过程动力学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25-32页 |
| ·实验装置与设备 | 第25-26页 |
| ·动力学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 ·气相分析实验装置 | 第26页 |
| ·吡啶的特性 | 第26-27页 |
| ·废水水质 | 第27页 |
| ·污泥的接种与驯化 | 第27-28页 |
|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 第28-32页 |
| ·吡啶的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 ·N_2O的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 ·其它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0页 |
|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环境因素对反硝化过程影响研究 | 第32-47页 |
| ·温度对反硝化动力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pH值对反硝化动力学的影响 | 第33-36页 |
| ·pH值对亚硝酸盐氮还原速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pH值对硝酸盐氮还原速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 ·污泥浓度对反硝化动力学的影响 | 第36-37页 |
| ·高硝酸盐氮浓度对反硝化的影响 | 第37-40页 |
| ·亚硝酸盐氮对反硝化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吡啶浓度对反硝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密闭和敞开环境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吸附或其他反应过程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吸附或者其他反应过程对吡啶降解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吸附或其他反应过程对硝酸盐氮还原的影响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反硝化动力学研究 | 第47-72页 |
| ·二重Monod型动力学研究 | 第47-68页 |
| ·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吡啶为电子供体 | 第48-59页 |
| ·砸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吡啶为电子供体 | 第59-68页 |
| ·零级动力学研究 | 第68-71页 |
| ·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吡啶为电子供体 | 第69-70页 |
| ·亚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吡啶为电子供体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缺氧反硝化过程研究 | 第72-92页 |
| ·亚硝酸盐氮的积累 | 第72-80页 |
| ·不同C/N比情况下亚硝酸盐氮的积累情况 | 第72-74页 |
| ·不同温度下亚硝酸盐氮的积累情况 | 第74-76页 |
| ·不同pH值情况下亚硝酸盐氮的积累情况 | 第76-77页 |
| ·亚硝酸盐氮积累的原因分析 | 第77-80页 |
| ·N_2O的产生与积累 | 第80-83页 |
| ·C/N比对N_2O产生的影响 | 第81-82页 |
| ·pH值对N_2O产生的影响 | 第82页 |
| ·N_2O产生与积累的控制 | 第82-83页 |
| ·反硝化过程中pH值和ORP值变化规律研究 | 第83-89页 |
| ·反硝化过程中的pH值变化情况 | 第83-85页 |
| ·pH值变化情况的原因探讨 | 第85-86页 |
| ·反硝化过程中ORP值变化情况 | 第86-88页 |
| ·ORP值变化情况的原因探讨 | 第88-89页 |
| ·小结 | 第89-92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92-95页 |
| ·结论 | 第92-94页 |
| ·建议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