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关于辨认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 | 第10-15页 |
| ·辨认的概念 | 第10-13页 |
| ·心理学视角 | 第10页 |
| ·法学视角 | 第10-11页 |
| ·辨认与指认 | 第11-12页 |
| ·侦查程序中的辨认与审判程序中的辨认 | 第12页 |
| ·辨认的法律属性 | 第12-13页 |
| ·辨认的分类 | 第13-15页 |
| ·认识的辨认与不认识的辨认 | 第13-14页 |
| ·人的辨认与动物的辨认 | 第14页 |
| ·证人的辨认、被害人的辨认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辨认 | 第14页 |
| ·公开辨认与秘密辨认 | 第14页 |
| ·直接辨认与间接辨认 | 第14-15页 |
| 2 关于辨认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5-30页 |
| ·辨认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 ·心理学基础 | 第15-16页 |
| ·哲学基础 | 第16-17页 |
| ·法学基础 | 第17-18页 |
| ·辨认制度的功能与价值 | 第18页 |
| ·辨认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18-30页 |
| ·英国法 | 第18-23页 |
| ·美国法 | 第23-26页 |
| ·俄罗斯法 | 第26-27页 |
| ·意大利法 | 第27-28页 |
| ·澳门特别行政区法: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3 辨认制度的运行 | 第30-46页 |
| ·辨认的方法 | 第30-36页 |
| ·真人辨认 | 第30-32页 |
| ·影像辨认 | 第32-34页 |
| ·体味辨认 | 第34页 |
| ·声音辨认 | 第34-35页 |
| ·实物辨认 | 第35页 |
| ·场所辨认 | 第35页 |
| ·尸体辨认 | 第35-36页 |
| ·辨认的规则 | 第36-42页 |
| ·基本的辨认程序安排 | 第42-46页 |
| ·辨认的准备程序 | 第42-44页 |
| ·辨认的实施程序 | 第44页 |
| ·辨认的结束程序 | 第44-46页 |
| 4 辩论结果——辨认笔录研究 | 第46-57页 |
| ·辨认笔录的性质 | 第46-48页 |
| ·辨认笔录与询问、讯问笔录的比较 | 第46-47页 |
| ·辨认笔录与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的比较 | 第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辨认笔录的内容 | 第48页 |
| ·辨认笔录的证据能力 | 第48页 |
| ·影响辨认笔录证明力的原因分析 | 第48-54页 |
| ·改进措施 | 第54-56页 |
| ·对辨认笔录进行可靠性审查 | 第56-57页 |
| 5 辨认制度的完善 | 第57-70页 |
| ·我国辨认制度在立法上的不足 | 第57-59页 |
| ·辨认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弊端 | 第59-62页 |
| ·修正对策及立法建议 | 第62-67页 |
| ·配套措施 | 第67-70页 |
| ·对陪衬人的法律保障 | 第67页 |
| ·司法心理研究 | 第67-68页 |
| ·照片档案管理网络化 | 第68页 |
| ·辨认语言体系的建立 | 第68-70页 |
| 结语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