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 | 第1-24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10-12页 |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发展 | 第10页 |
·农杆菌介导法的优点 | 第10-11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原理 | 第11-12页 |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12-14页 |
·基因型对幼胚培养效果的影响 | 第13页 |
·培养基组成对幼胚培养过程的影响 | 第13-14页 |
·幼胚大小对幼胚培养的影响 | 第14页 |
·影响农杆菌转化玉米效率的因素 | 第14-18页 |
·菌株和载体类型 | 第14-15页 |
·受体的基因型和生理状态 | 第15-16页 |
·侵染液浓度和侵染时间 | 第16-17页 |
·共培养的条件 | 第17页 |
·vir基因的诱导 | 第17-18页 |
·筛选时抗生素的选择 | 第18页 |
·选择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的转基因诊断方法 | 第18-22页 |
·选择性标记基因 | 第18-19页 |
·抗生素抗性基因 | 第19页 |
·抗除草剂抗性基因 | 第19页 |
·报告基因 | 第19-22页 |
·胭脂碱和章鱼碱合成酶基因 | 第20页 |
·荧光素酶基因 | 第20-21页 |
·β一葡萄糖苷酸酶基因 | 第21页 |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 第21-22页 |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立题思想 | 第23-24页 |
2.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第24-32页 |
·试验材料 | 第24-27页 |
·植物材料 | 第24-25页 |
·质粒及工程菌 | 第25页 |
·抗生素和激素 | 第25-26页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2页 |
·玉米幼胚的组织培养 | 第27页 |
·性状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农杆菌工程菌的制备 | 第28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8页 |
·热激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8页 |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胚性愈伤组织 | 第28-29页 |
·植物表达载体在受体中的瞬时表达 | 第29-32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29-30页 |
·不同因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0-32页 |
·高渗处理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0页 |
·真空渗透和 As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0页 |
·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30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及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基因型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8页 |
·不同基因型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 | 第32-33页 |
·胚性愈伤组织克隆力及绿苗再分化率 | 第33-34页 |
·不同因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4-43页 |
·高渗处理对转化和再分化的影响 | 第34-38页 |
·真空减压渗透及乙酰丁香酮(As)对转化的影响 | 第38-40页 |
·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不同基因型胚性愈伤组织对农杆菌 C58的敏感性 | 第43-46页 |
·不同基因型胚性愈伤组织对农杆菌 GV3301的敏感性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4页 |
·GUS组织化学检测 | 第48页 |
·GFP荧光检测 | 第48-49页 |
·影响玉米幼胚组织培养的因素 | 第49-50页 |
·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因素及提高转化效率的途径 | 第50-52页 |
·农杆菌在细胞上的吸附 | 第50-51页 |
·受体的甘露醇高渗处理 | 第51页 |
·受体材料的选择 | 第51-52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的方法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