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论文结构 | 第8-10页 |
第二章 智能天线系统设计概述 | 第10-17页 |
·基本智能天线系统设计 | 第10-13页 |
·以传统微波技术为基础的传统设计 | 第10-12页 |
·以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器为基础的设计 | 第12-13页 |
·系统构成 | 第13-15页 |
·软/硬件构成 | 第13-14页 |
·天线阵列 | 第14页 |
·射频前端电路 | 第14-15页 |
·下变频器 | 第15页 |
·中频及数字处理模块 | 第15页 |
·智能天线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智能天线系统射频通道的设计 | 第17-50页 |
·ADS 软件介绍 | 第17-18页 |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 第18-30页 |
·低噪声放大器指标 | 第18-20页 |
·稳定性判定 | 第20-21页 |
·功率增益与等功率增益圆 | 第21-22页 |
·噪声系数与等噪声系数圆 | 第22-23页 |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 第23页 |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 第23-30页 |
·低噪声放大器芯片选择 | 第23-24页 |
·低噪声放大器偏置网络 | 第24-26页 |
·低噪声放大器的交流性能仿真分析 | 第26页 |
·低噪声放大器的端口参数 | 第26-27页 |
·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入输出匹配网络设计 | 第27-29页 |
·仿真结果 | 第29-30页 |
·振荡器的设计 | 第30-37页 |
·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高频振荡器 | 第31-32页 |
·振荡器的设计 | 第32-37页 |
·振荡器件的选择 | 第32页 |
·振荡器的设计指标 | 第32页 |
·振荡器的偏置电路 | 第32-33页 |
·稳定性 | 第33-35页 |
·Γ_s和Γ_L的选择及设计 | 第35-37页 |
·混频器 | 第37-43页 |
·混频器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混频器的性能指标 | 第38-40页 |
·增益 | 第38-39页 |
·噪声 | 第39页 |
·线性范围 | 第39-40页 |
·失真 | 第40页 |
·隔离 | 第40页 |
·阻抗匹配 | 第40页 |
·混频器的设计 | 第40-43页 |
·中频锁相环路的设计 | 第43-49页 |
·锁相环数学模型 | 第44-46页 |
·鉴相器 | 第44-45页 |
·环路滤波器 | 第45-46页 |
·压控振荡器 | 第46页 |
·中频锁相环路的设计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智能天线系统的算法研究 | 第50-68页 |
·智能天线算法简介 | 第50-54页 |
·智能天线基本原理 | 第50-53页 |
·智能天线的矩阵表示 | 第53-54页 |
·智能天线系统的常用算法 | 第54-56页 |
·最小均方差算法 | 第54-55页 |
·最小二乘算法 | 第55-56页 |
·全相位自适应滤波算法 | 第56-61页 |
·全相位信号处理算法 | 第56-58页 |
·全相位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的性能仿真 | 第58-59页 |
·全相位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的性能分析对比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页 |
·全相位算法在智能天线系统中的应用 | 第61-66页 |
·信号模型 | 第61-62页 |
·全相位智能天线算法 | 第62-64页 |
·全相位智能天线算法与原算法的比较和优化 | 第64页 |
·全相位智能天线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64-66页 |
·N 元传统方法与 2N-1 元全相位方法的比较 | 第64-65页 |
·2N-1 元传统方法与 2N-1 元全相位方法的比较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