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成果综述 | 第9-11页 |
| ·文章的框架结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人力资源流动管理评价 | 第14-34页 |
| ·人力资源流动的含义和分类 | 第14-15页 |
| ·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基本属性 | 第15-18页 |
| ·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 ·人力资源流动的意义 | 第16-17页 |
| ·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则 | 第17-18页 |
| ·国内外人力资源流动理论研究概述 | 第18-26页 |
| ·个体层面的人力资源流动理论研究 | 第18-21页 |
| ·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流动研究理论 | 第21-24页 |
| ·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源流动理论研究 | 第24-26页 |
| ·国内外公共行政部门的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实践 | 第26-34页 |
| ·当代西方国家的人事行政改革 | 第26-28页 |
| ·日本公务员流动管理制度简介 | 第28-30页 |
| ·中国的人事调整政策 | 第30-34页 |
| 第三章 海关人力资源内部流动管理状况与理论初探 | 第34-47页 |
| ·世界海关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发展简述 | 第34-35页 |
| ·中国海关人力资源配置及流动管理状况 | 第35-38页 |
| ·海关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 第35-37页 |
| ·海关人力资源内部流动管理发展历程回顾 | 第37-38页 |
| ·海关人力资源内部流动管理理论初探 | 第38-47页 |
| ·海关人力资源内部流动必要性浅析 | 第38-41页 |
| ·海关人员流动原因及取向探析——海关人员工作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 第41-44页 |
| ·海关人力资源内部流动的基本形式 | 第44-45页 |
| ·海关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则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福州海关人力资源流动管理现状 | 第47-57页 |
| ·福州海关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 第47-49页 |
| ·福州海关关区简况 | 第47-48页 |
| ·2001 年至2005 年的福州海关业务发展简况 | 第48页 |
|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 第48-49页 |
| ·福州海关关于人员内部流动管理的实践探索 | 第49-51页 |
| ·人员内部流动管理实践 | 第49-50页 |
| ·福州海关干部交流的现行规定 | 第50-51页 |
| ·福州海关人力资源内部流动存在的问题 | 第51-55页 |
| ·缺少理论研究 | 第52页 |
| ·缺乏健全完善的人力资源流动的内部机制和人文环境 | 第52页 |
| ·人才选拔机制的框框较多、门槛较高 | 第52-53页 |
| ·内部流动以组织安排调配为主,人员交流的流向比较单一 | 第53页 |
| ·海关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封闭”性缺点 | 第53页 |
| ·海关人员业绩评价中存在问题 | 第53-54页 |
| ·人事管理机构设置上,存在多头管理,协调难的问题 | 第54页 |
| ·某些领导和个人在流动中的自利行为的影响 | 第54-55页 |
| ·人力资源内部流动问题的根源溯求 | 第55-57页 |
| ·心理因素 | 第55-56页 |
| ·制度因素 | 第56页 |
| ·社会观念因素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健全海关人力资源内部流动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57-70页 |
| ·海关人力资源内部流动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57-59页 |
| ·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 | 第57页 |
| ·由静态管理向动态流动转化 | 第57-58页 |
| ·由学历、资历标准向能力、业绩标准转化 | 第58页 |
| ·由刚性用人向柔性用人转化 | 第58-59页 |
| ·健全海关人力资源内部流动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59-70页 |
| ·做好海关人力资源的流动规划 | 第59-61页 |
| ·加大对海关人员胜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力度 | 第61-62页 |
| ·创新机制,适应海关人力资源不断发展的需求 | 第62页 |
| ·培育有利于人员合理有序流动的人文环境 | 第62-64页 |
| ·做好海关人员职业发展规划 | 第64-65页 |
| ·建立高效的业绩评价机制 | 第65-66页 |
| ·改进完善升降有序,优胜劣汰的纵向流动管理制度 | 第66-67页 |
| ·转变用人观念,建立健全轮岗制度 | 第67-70页 |
| 结束语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