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丙烯腈生产状况 | 第11-12页 |
·丙烯腈技术的发展 | 第12-17页 |
·催化剂 | 第13-14页 |
·旋风分离器 | 第14-15页 |
·流化床反应器 | 第15-17页 |
·流化床反应器数学模型及发展 | 第17-28页 |
·流化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 第17-19页 |
·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正交优化 | 第19-20页 |
·晕相流动物理模型 | 第20-21页 |
1、晕相流动模型的假设 | 第20页 |
2、晕相流动模型方程 | 第20-21页 |
·晕相平推流—乳相全混釜—稀相段一维平推流数学模型 | 第21-25页 |
1、过程分析和模型假设 | 第21-22页 |
2、质平衡方程 | 第22-24页 |
3、流体力学参数 | 第24-25页 |
·氧浓度震荡下的丙烯腈反应器模型 | 第25-26页 |
1、丙烯转化率X随时间T和氧浓度变化的模型 | 第25-26页 |
2、模刑参数的确定 | 第26页 |
·幂指数模型 | 第26页 |
·催化剂床层高度模拟计算数学模型 | 第26-28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反应器模型的建立 | 第30-66页 |
·系统分析 | 第30-39页 |
·丙烯腈生产工艺 | 第30-32页 |
·丙烯膊反应器 | 第32页 |
·影响丙烯腈反应的主要因素 | 第32-39页 |
1、催化剂 | 第34-36页 |
2、原料 | 第36-37页 |
3、反应温度 | 第37页 |
4、反应压力 | 第37页 |
5、接触时间 | 第37-38页 |
6、操作线速 | 第38-39页 |
7、尾氧含量及指标控制 | 第39页 |
·数据采集 | 第39-52页 |
·运行参数 | 第39-40页 |
·反应产物单收 | 第40-52页 |
1、反应气体样品的采集与准备 | 第40-41页 |
2、未反应氨的测定 | 第41-42页 |
3、氢氰酸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4、吸收液中有机杂质含量的测定 | 第43-45页 |
5、丙烯醛含量的测定 | 第45-47页 |
6、尾气中O_2和CO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7、尾气中CO_2和C_3H_6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8、单程收率的计算 | 第49-52页 |
·模型选择 | 第52-56页 |
·丙烯氨氧化反应机理 | 第53-54页 |
·反应动力学 | 第54-56页 |
·模型参数的求取 | 第56-65页 |
·动力学参数取值 | 第56-59页 |
·流化高度的模拟计算 | 第59-62页 |
1、催化剂流化高度模拟计算模型 | 第59-61页 |
2、模型参数的判识 | 第61页 |
3、高度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61-62页 |
·数学模型中其它参数的确定 | 第62-65页 |
1、基础数据 | 第62-63页 |
2、气体物性的取值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模型求解及分析 | 第66-84页 |
·关键组分的选取及模型方程组 | 第66-69页 |
·传递模型的求解 | 第69-73页 |
·浓相段顶部气体组成的求取 | 第69-70页 |
·整个浓相段顶部气体组成的求取 | 第70页 |
·反应器出口的最终气体组成 | 第70页 |
·最终组分单收、选择性以及转化率的求取 | 第70-73页 |
·反应器模型的验证 | 第73-75页 |
·组分浓度在反应器内的分布 | 第75-78页 |
·操作参数对丙烯腈单收的影响 | 第78-83页 |
·氨比对丙烯转化率和单收的影响 | 第78-79页 |
·空气比对单收的影响 | 第79-80页 |
·反应压力对丙烯转化率和丙烯腈单收的影响 | 第80-82页 |
·操作温度对单收的影响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4-86页 |
符号说明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