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8页 |
| 2 HIPP 介绍 | 第8-30页 |
| ·系统结构(Architecture) | 第8-9页 |
| ·数据处理模型 | 第9-11页 |
| ·会话(Session) | 第11-15页 |
| ·密钥/初始向量 | 第12-13页 |
| ·R16-R23 | 第13页 |
| ·认证上下文 | 第13-14页 |
| ·程序头 | 第14页 |
| ·会话号 | 第14-15页 |
| ·动态协议单元(DPU) | 第15-30页 |
| ·DPU环境 | 第15-16页 |
| ·DPU代码 | 第16页 |
| ·DPU寄存器组 | 第16-20页 |
| ·通用寄存器 | 第17页 |
| ·SEQNUM(R24) | 第17页 |
| ·PPDATA(R25) | 第17页 |
| ·MODCHKSUM0(R26) | 第17-18页 |
| ·MODCHKSUM1(R27) | 第18页 |
| ·ENG_FLAGS(R26) | 第18-19页 |
| ·ENG_LENGTH(R27) | 第19页 |
| ·PCKT1/PCKT2/PCKT4(R28/R29/R31) | 第19-20页 |
| ·DPU指令集 | 第20-27页 |
| ·寄存器—寄存器算术逻辑指令 | 第20-21页 |
| ·寄存器—立即数算术逻辑指令 | 第21-22页 |
| ·跳转指令 | 第22-23页 |
| ·特殊指令 | 第23-27页 |
| ·标记(Token) | 第27-30页 |
| ·数据标记(Data Token) | 第27页 |
| ·引擎开关标记(Toggle Token) | 第27-28页 |
| ·可变域标记(Mutual Token) | 第28-29页 |
| ·后处理标记(PP Token) | 第29-30页 |
| 3 SRTP/SRTCP协议 | 第30-37页 |
| ·数据流加密 | 第30-31页 |
| ·认证和抗重播保护 | 第31页 |
| ·SRTP包的格式 | 第31-32页 |
| ·SRTCP包的格式 | 第32-34页 |
| ·SRTP包索引 | 第34页 |
| ·SRTCP包索引 | 第34页 |
| ·生成会话密钥 | 第34-35页 |
| ·生成加密初始计数器 | 第35-37页 |
| 4 基于HIPP的实现 | 第37-65页 |
| ·体系结构 | 第37-38页 |
| ·会话实现 | 第38-48页 |
| ·密钥生成会话 | 第38-41页 |
| ·功能描述 | 第38页 |
| ·会话上下文 | 第38-40页 |
| ·协议头处理 | 第40页 |
| ·对硬件引擎的控制 | 第40页 |
| ·输出函数入口 | 第40-41页 |
| ·SRTP会话 | 第41-43页 |
| ·功能描述 | 第41页 |
| ·会话上下文 | 第41-42页 |
| ·协议头处理 | 第42页 |
| ·对硬件引擎的控制 | 第42-43页 |
| ·输出函数入口 | 第43页 |
| ·SRTCP会话 | 第43-46页 |
| ·功能描述 | 第43-44页 |
| ·会话上下文 | 第44页 |
| ·协议头处理 | 第44页 |
| ·对硬件引擎的控制 | 第44-45页 |
| ·输出函数入口 | 第45-46页 |
| ·会话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 ·HIPP会话实现总结 | 第47-48页 |
| ·SRTP包索引维护算法 | 第48-53页 |
| ·算法1分析 | 第48-50页 |
| ·ROC与s_1的初始化 | 第48页 |
| ·新ROC的估计(Estimation) | 第48-49页 |
| ·ROC与s_1的更新(Update) | 第49-50页 |
| ·深入分析 | 第50页 |
| ·改进的算法2 | 第50-52页 |
| ·两算法在HIPP上的实现比较 | 第52-53页 |
| ·非标准认证标签长度 | 第53-56页 |
| ·协议头的分析处理 | 第56-65页 |
| ·RTP头 | 第57页 |
| ·RTCP头 | 第57-58页 |
| ·IPv4/UDP头 | 第58-61页 |
| ·校验和算法 | 第59-60页 |
| ·校验和修正算法 | 第60-61页 |
| ·IPv6/UDP头 | 第61-63页 |
| ·IPv6扩展头 | 第63页 |
| ·UDP伪头 | 第63-65页 |
| 5 实现总结 | 第65-67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