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页 |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 ·完成的工作与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0-12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0-11页 |
|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20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6页 |
| ·构造位置 | 第12-13页 |
|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特征 | 第13-16页 |
| ·盆地成因及其构造演化 | 第13-14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4-16页 |
| ·断裂发育特征 | 第16页 |
|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第16-20页 |
| 第三章 全三维构造解释 | 第20-35页 |
| ·地震层位的标定 | 第20-24页 |
| ·地震层位的确定 | 第20-21页 |
| ·地震层位的标定 | 第21-24页 |
|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 第21-24页 |
| ·连井统层,全区层位标定 | 第24页 |
| ·构造精细解释 | 第24-34页 |
| ·相干体技术 | 第25-26页 |
| ·三维可视化技术 | 第26-31页 |
| ·可视化原理 | 第26-29页 |
| ·全三维解释的工作流程 | 第29-31页 |
| ·小倾角检测技术 | 第31-32页 |
| ·精细构造成图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岩性解释 | 第35-58页 |
| ·地震相识别岩性 | 第36-41页 |
| ·传统的地震地层学岩性识别 | 第36页 |
| ·基于kohonen 神经网络的定量地震相分析方法 | 第36-41页 |
| ·测井相分析 | 第41-51页 |
| ·SP (GR)曲线形态及地质意义 | 第41-42页 |
| ·测井相分析 | 第42-46页 |
|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46-51页 |
| ·地震属性分析 | 第51-57页 |
| ·地震属性的概念 | 第51页 |
| ·地震属性的分类 | 第51-52页 |
| ·地震属性分析 | 第52-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储层反演及预测 | 第58-72页 |
| ·反演的内涵 | 第58页 |
| ·反演的分类 | 第58页 |
| ·各种反演技术的实现方法及适用条件 | 第58-65页 |
| ·递推反演 | 第58-60页 |
| ·测井约束反演 | 第60-62页 |
| ·多参数岩性地震反演 | 第62-63页 |
| ·储层特征曲线重构反演 | 第63-65页 |
| ·反演方法的应用 | 第65-70页 |
| ·反演方法选择 | 第65-68页 |
| ·反演结果解释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附录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