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天人观—《郭店楚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 | 第11-27页 |
(一)天道观 | 第11-18页 |
1、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 | 第11-14页 |
2、天命、天常与天德 | 第14-16页 |
1)天命 | 第14-15页 |
2)天常 | 第15-16页 |
3)天德 | 第16页 |
3、知天与效天 | 第16-18页 |
1)知天 | 第16-17页 |
2)效天 | 第17-18页 |
(二)人性论 | 第18-21页 |
1、以情论性 | 第18-20页 |
2、教化成善 | 第20-21页 |
(三)心性论 | 第21-27页 |
1、身心如一 | 第21-23页 |
2、心志引导情气 | 第23-24页 |
3、“即心言性”、“存心养性” | 第24页 |
4、“求心” | 第24-25页 |
5、贵“情” | 第25-27页 |
二、“仁内义外”说—《郭店楚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思想的核心 | 第27-33页 |
(一)先秦时期儒家仁义学说概述 | 第27-29页 |
1、孔子的仁、礼(义)思想 | 第27-28页 |
2、孟子的仁义思想 | 第28-29页 |
(二)《郭店楚简》的“仁外义内”说 | 第29-33页 |
三、德治论和道德修养论—《郭店楚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 | 第33-43页 |
(一)德治论 | 第33-39页 |
1、“六德”—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 | 第33-34页 |
2、“忠信之道”—对统治者的伦理要求 | 第34-36页 |
3、“君臣,朋友共择之”对理想君臣关系的设计 | 第36-38页 |
1)君臣伦理 | 第36-37页 |
2)“贵贵其等尊贤”与举谋士 | 第37-38页 |
4、“禅让”—对政治权力转让理想模式的设计 | 第38-39页 |
(二)道德修养论 | 第39-43页 |
1、以礼乐之教养性培情 | 第39-40页 |
2、教生德,思生德 | 第40-41页 |
3、内外交修,身心互正 | 第41-43页 |
四、《郭店楚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现代启示 | 第43-52页 |
(一)孔孟之间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 | 第43-44页 |
(二)后世一些重要命题的根源 | 第44-46页 |
1、宋明理学心性论的初源 | 第44-45页 |
2、三纲说起源简析 | 第45-46页 |
(三)《郭店楚简》儒家伦理的现代启示 | 第46-52页 |
1、天道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示 | 第46-48页 |
2、德治论对当今以德治国的启示 | 第48-50页 |
3、道德修养论对当今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