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31页 |
·引言 | 第7-8页 |
·贮氢合金的理论基础 | 第8-12页 |
·贮氢合金的定义 | 第8页 |
·贮氢合金的贮氢原理 | 第8-9页 |
·贮氢合金的热力学原理 | 第9-11页 |
·贮氢合金的反应机理 | 第11页 |
·氢元素在贮氢合金中的位置 | 第11-12页 |
·金属贮氢材料应具备的条件 | 第12页 |
·贮氢合金的研究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AB_5型稀土合金 | 第12-13页 |
·AB_2型贮氢合金 | 第13-14页 |
·AB型贮氢合金 | 第14页 |
·A_2B型贮氢合金 | 第14-15页 |
·V基固溶体合金 | 第15-16页 |
·贮氢合金性能比较 | 第16页 |
·元素替代对贮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16-21页 |
·AB_5合金中A元素的影响 | 第16-18页 |
·AB_5合金中B元素的影响 | 第18-21页 |
·贮氢合金的制备方法 | 第21-24页 |
·电弧炉熔炼法 | 第21页 |
·感应炉熔炼法 | 第21-22页 |
·机械合成法 | 第22-23页 |
·固相烧结法 | 第23-24页 |
·AB_3型和A_2B_7型合金 | 第24-30页 |
·AB_3型和A_2B_7型合金晶体的结构 | 第24-26页 |
·AB_3型合金的贮氢性能 | 第26-30页 |
·A_2B_7型合金的贮氢性能 | 第30页 |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第31-46页 |
·P-C-T测试 | 第31-35页 |
·P-C-T测试装置 | 第31-32页 |
·P-C-T测试方法 | 第32-35页 |
·动力学测试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6页 |
·影响动力学的因素 | 第36-41页 |
·合理测定动力学的条件 | 第41-42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42-46页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60页 |
·贮氢合金样品的制备 | 第46-47页 |
·原料的规格及来源 | 第46页 |
·合金成分设计 | 第46页 |
·合金的制备 | 第46页 |
·合金退火处理 | 第46-47页 |
·合金相结构分析 | 第47页 |
·XRD分析 | 第47页 |
·金相组织观察 | 第47页 |
·合金气固反应P-C-T曲线的测定 | 第47-48页 |
·合金气固反应动力学的测定 | 第48页 |
·试验结果 | 第48-60页 |
·La_(0.75)Mg_(0.25)Ni_(3.0)M_(0.5)(M=Ni、Fe、Cr、Cu、Co、Mn)合金的贮氢性能 | 第48-52页 |
·La_(0.67)Mg_(0.33)Ni_(3.0-x)Co_x(x=0.0,0.25,0.5,0.75)合金的贮氢性能 | 第52-56页 |
·贮氢合金La_(0.75)Mg_(0.25)Ni_(3.5)吸放氢的滞后性 | 第56-57页 |
·贮氢合金La_(0.75)Mg_(0.25)Ni_(3.5)吸氢动力学 | 第57-6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0-63页 |
·La_(0.75)Mg_(0.25)Ni_(3.0)M_(0.5)(M=Ni、Fe、Cr、Cu、Co、Mn)合金的贮氢性能 | 第60-61页 |
·La_(0.67)Mg_(0.33)Ni_(3.0-x)Co_x(x=0.0,0.25,0.5,0.75)合金的贮氢性能 | 第61页 |
·贮氢合金La_(0.75)Mg_(0.25)Ni_(3.5)吸放氢的滞后性 | 第61页 |
·贮氢合金La_(0.75)Mg_(0.25)Ni_(3.5)吸氢动力学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