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性声明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2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问题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位”问题探讨 | 第16-50页 |
| 一、问题所在 | 第16-18页 |
| 二、魏晋以来政治经济的地域化特征 | 第18-26页 |
| (一) 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 | 第19-20页 |
| (二) 西晋、十六国及东晋时期 | 第20-25页 |
| (三) 南北朝时期 | 第25-26页 |
| 三、魏晋以来的“民族本位”问题 | 第26-49页 |
| (一) 汉末三国时代的南匈奴问题 | 第26-30页 |
| (二) 有关氐、羌问题 | 第30-40页 |
| (三) 拓跋鲜卑问题概说与孝文改制的再思考 | 第40-42页 |
| (四) 民族融合的层次与趋势 | 第42-49页 |
| 四、结论 | 第49-50页 |
| 问题之二 魏晋南北朝正统之争探讨 | 第50-77页 |
| 一、问题所在 | 第50-52页 |
| 二、正史及《资治通鉴》所见魏晋南北朝“正统”主要史料 | 第52-59页 |
| (一) “正统” | 第52-55页 |
| (二) “正朔” | 第55-59页 |
| 三、中华正统与胡汉合流 | 第59-65页 |
| 四、魏晋南北朝正统之争考略 | 第65-75页 |
| (一) 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 | 第66-67页 |
| (二) 五胡十六国、东晋时期 | 第67-69页 |
| (三) 南北朝时期 | 第69-72页 |
| (四) 释“五胡次序,无汝羌名” | 第72-75页 |
| 五、结论 | 第75-77页 |
| 问题之三 魏晋以来的“守国形势”探讨 | 第77-95页 |
| 一、问题所在 | 第77-81页 |
| 二、魏晋南北朝“守国形势”述略 | 第81-87页 |
| (一) 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 | 第81-83页 |
| (二) 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 | 第83-85页 |
| (三) 南北朝时期 | 第85-87页 |
| 三、“守国”细节考述 | 第87-94页 |
| (一) “乘间守险”与“以攻为守” | 第87-91页 |
| (二) “中间地带”与魏晋屯田 | 第91-94页 |
| 四、结论 | 第94-95页 |
| 后论 魏晋南北朝政治格局的变迁 | 第95-101页 |
| 一、三分之局 | 第96-98页 |
| 二、对峙之局 | 第98页 |
| 三、统一之局 | 第98-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 后记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