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为害现状 | 第10-11页 |
2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及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抗源的筛选及人工抗源 | 第11页 |
·抗性遗传与转基因育种 | 第11-12页 |
·生物防治 | 第12页 |
·化学防治 | 第12-13页 |
3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分类及生理分化 | 第13-14页 |
·病原菌分类 | 第13页 |
·病原菌的特征与生理分化 | 第13-14页 |
4 水稻纹枯病菌(R.solani AG-1 IA)的致病机理 | 第14-15页 |
5 水稻纹枯病菌(R.solani AG-1 IA)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 第15-17页 |
·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特性 | 第15页 |
·影响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因素 | 第15-17页 |
6 真菌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遗传标记 | 第17-21页 |
·致病性 | 第17页 |
·营养体亲和性 | 第17-18页 |
·同工酶 | 第18-19页 |
·可溶性蛋白 | 第19页 |
·DNA分子标记 | 第19-21页 |
7 分子标记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8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总体设计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测定 | 第24-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培养基 | 第24页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4页 |
·供试菌株 | 第24-26页 |
·病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26页 |
·接种体制备 | 第26页 |
·水稻种植 | 第26页 |
·接种和病情调查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病原菌鉴定 | 第27-29页 |
·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 第29-32页 |
·病原菌对不同水稻品种的致病力差异 | 第32页 |
·病原菌致病力与培养性状的关系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病菌致病力分化对品种抗性鉴定的影响 | 第33页 |
·接种方法对病菌致病力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R.solani AG-1 IA的腐生特性对致病力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34页 |
·环境因素对菌株培养性状的影响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水稻纹枯病菌的同工酶与可溶性蛋白研究 | 第35-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培养基 | 第35页 |
·试剂 | 第35-36页 |
·供试菌株 | 第36页 |
·菌体培养与粗蛋白提取 | 第36页 |
·粗蛋白液的蛋白含量测定 | 第36页 |
·电泳分析 | 第36-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酯酶同工酶(EST)图谱分析 | 第39页 |
·可溶性蛋白图谱分析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7页 |
第四章 水稻纹枯病菌的RAPD标记研究 | 第47-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供试菌株 | 第47页 |
·培养基 | 第47页 |
·试剂 | 第47页 |
·菌体培养与DNA提取 | 第47-49页 |
·DNA浓度及纯度的检测 | 第49页 |
·RAPD体系的建立 | 第49-50页 |
·随机引物的筛选 | 第50页 |
·电泳 | 第50-51页 |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菌体DNA的提取 | 第51页 |
·RAPD扩增体系的优化 | 第51-53页 |
·引物筛选及RAPD扩增结果 | 第53-55页 |
·RAPD聚类分析结果 | 第55-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关于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分化 | 第57页 |
·RAPD结果与病原菌致病力的关系 | 第57页 |
·RAPD结果与病原菌蛋白质多样性的关系 | 第57-58页 |
4 关于水稻纹枯病菌生理分化与遗传特性的研究与展望 | 第58-65页 |
5 部分引物扩增电泳图谱 | 第65-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