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1、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 ·退耕还林的概念解释 | 第9页 |
|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概况 | 第9-11页 |
| ·美国退耕还林还草概况 | 第10-11页 |
| ·欧洲国家的退耕还林概况 | 第11页 |
|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历史 | 第11-12页 |
| ·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特点比较 | 第12-14页 |
| ·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目的不同 | 第12页 |
| ·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不同 | 第12-13页 |
| ·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不同 | 第13-14页 |
| ·新时期实施退耕还林的背景 | 第14-15页 |
| ·新时期退耕还林的建设目标 | 第15-16页 |
| ·国外退耕还草(林)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16-17页 |
| ·国家计划引导 | 第16页 |
| ·政府适当补助 | 第16-17页 |
| ·实行个体承包 | 第17页 |
| ·加强监督管理 | 第17页 |
| ·现阶段退耕还林现状及难点问题 | 第17-23页 |
| ·大呼隆的做法 | 第17-18页 |
| ·把覆盖率当成评估和监测的标准 | 第18页 |
| ·补助标准和期限问题 | 第18-19页 |
| ·管理粗放 | 第19页 |
| ·经济林比重太大 | 第19-20页 |
| ·种苗质量问题 | 第20页 |
| ·外来物种的引入存在隐患 | 第20-21页 |
| ·粮食补贴中恶性循环和资源浪费现象出现 | 第21页 |
| ·退耕还林多头管理问题 | 第21页 |
| ·生态移民与劳动力转移存在难度 | 第21-22页 |
| ·森林生态结构成分单一 | 第22-23页 |
| 2、引言 | 第23-25页 |
| 3、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4、新安县资源现状 | 第26-28页 |
| ·地理位置 | 第26页 |
| ·自然资源 | 第26-27页 |
|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 ·气候资源 | 第26页 |
| ·水利资源 | 第26-27页 |
| ·土壤条件 | 第27页 |
| ·森林资源 | 第27页 |
| ·旅游资源 | 第27-28页 |
| 5、新安县林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第28-31页 |
| ·林业发展的历史 | 第28-29页 |
| ·林业建设五个阶段 | 第28页 |
| ·不同年份造林树种变化 | 第28-29页 |
|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 ·水土流失严重 | 第30页 |
| ·自然灾害频繁 | 第30页 |
| ·水利设施遭破坏,水资源短缺 | 第30-31页 |
| 6、新安县退耕还林的现状 | 第31-45页 |
| ·退耕还林实施概况 | 第31-32页 |
| ·新安县退耕还林的主要模式 | 第32-36页 |
| ·林草间作模式 | 第32页 |
| ·林药间作模式 | 第32-33页 |
| ·乔灌混交模式 | 第33-34页 |
| ·速生丰产林模式 | 第34页 |
| ·纯林模式 | 第34-35页 |
| ·鲜果经济林与草、药混交模式 | 第35页 |
| ·植苗直播造林模式 | 第35-36页 |
| ·造林技术措施设计 | 第36-37页 |
| ·造林密度 | 第36页 |
| ·混交方式与混交比例 | 第36页 |
| ·整地 | 第36页 |
| ·造林方法和时间 | 第36-37页 |
| ·栽植和播种技术要求 | 第37页 |
| ·新安县退耕还林的树种调查 | 第37-39页 |
| ·农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 | 第39-45页 |
| ·为什么接受退耕还林的政策? | 第39-40页 |
| ·退耕还林政策给家庭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什么? | 第40-41页 |
| ·退耕还林后劳动时间减少了,多余的时间你都干些什么? | 第41-42页 |
| ·生态林八年补贴结束后你准备干什么? | 第42-43页 |
| ·退耕还林后你准备开始哪些新的事业? | 第43页 |
| ·你想如何利用退耕后的造林地? | 第43-45页 |
| 7、新安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 ·考核机制单一,督察力度不够 | 第45页 |
| ·幼树管护不到位 | 第45页 |
| ·补偿机制不合理 | 第45-46页 |
| ·引进树种的成活率低 | 第46页 |
| ·“四荒”造林成活率低 | 第46页 |
| ·部门协调不够 | 第46页 |
| ·植被类型单一,乔、灌、草比例失调 | 第46-47页 |
| 8、新安县退耕还林的发展对策 | 第47-51页 |
| ·推行林下间作,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管护积极性 | 第47页 |
| ·对“四荒”进行拍卖承包 | 第47页 |
| ·加强种苗基地建设,搞好苗木供应 | 第47-48页 |
| ·加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 第48页 |
| ·建立灵活合理的补偿机制 | 第48页 |
|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 第48-49页 |
| ·加强森林防火 | 第49页 |
| ·加大后续产业开发,保证退耕农户有新的稳定收入来源 | 第49-50页 |
| ·推广沼气技术 | 第50页 |
| ·推广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ABSTRACT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