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8-15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拍门 | 第11页 |
1.2.2 快速闸门 | 第11-13页 |
1.2.3 压缩空气断流措施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泵站过渡过程基本理论 | 第15-30页 |
2.1 水力过渡过程及其相关理论 | 第15页 |
2.1.1 水力过渡过程 | 第15页 |
2.1.2 相关理论 | 第15页 |
2.2 启动过程数学模型 | 第15-23页 |
2.2.1 泵系统启动的水力过渡过程 | 第15-16页 |
2.2.2 泵系统启动特性 | 第16-20页 |
2.2.3 启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0-23页 |
2.3 事故停泵过程数学模型 | 第23-27页 |
2.3.1 事故停泵的水力过渡过程 | 第23-24页 |
2.3.2 事故停泵动态特性 | 第24-27页 |
2.3.3 事故停泵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页 |
2.4 新型活页式快速闸门的基本理论 | 第27-30页 |
2.4.1 新型活页快速闸门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2.4.2 工程应用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超驼峰启动技术改造新措施 | 第30-37页 |
3.1 压缩空气启动装置的构成 | 第31页 |
3.2 装置工作原理 | 第31-33页 |
3.3 升降式排气阀 | 第33-34页 |
3.4 启动过渡过程计算 | 第34-37页 |
3.4.1 计算方法和步骤 | 第35页 |
3.4.2 满足启动要求的活页闸门孔口尺寸设计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超驼峰事故停泵断流改造新措施 | 第37-57页 |
4.1 事故停机断流装置的构成 | 第38-39页 |
4.2 断流装置的工作原理 | 第39-40页 |
4.3 气体喷射器 | 第40-51页 |
4.3.1 气体喷射器原理 | 第40-41页 |
4.3.2 气体动力函数和喷射器的喷射系数 | 第41-42页 |
4.3.3 气体喷射器基本方程 | 第42-45页 |
4.3.4 气体喷射器几何尺寸的确定 | 第45-49页 |
4.3.5 气体喷射器的极限状态 | 第49-50页 |
4.3.6 气体喷射器的特性曲线 | 第50-51页 |
4.4 停泵过渡过程计算 | 第51-53页 |
4.4.1 计算方法 | 第51-53页 |
4.4.2 计算步骤 | 第53页 |
4.5 新型闸门下落运动研究 | 第53-57页 |
4.5.1 闸门受力分析 | 第53-55页 |
4.5.2 快速闸门下落运动数学模型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泵站超驼峰运行改造新措施的工程应用 | 第57-63页 |
5.1 工程基本资料 | 第57-58页 |
5.2 启动改造措施的工程应用 | 第58-59页 |
5.2.1 启动改造措施的计算结果 | 第58页 |
5.2.3 启动改造措施的成果分析 | 第58-59页 |
5.3 停泵断流改造措施的工程应用 | 第59-63页 |
5.3.1 停泵断流的计算结果 | 第59-60页 |
5.3.2 成果分析 | 第60-61页 |
5.3.3 事故停泵活页式快速闸门独立运行的计算结果及成果分析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总结 | 第63页 |
6.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