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基本缘起与约定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2 文章思路 | 第18-19页 |
第2章 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2.1 债权人利益保护的交易费用理论 | 第19-20页 |
2.2 债权人利益保护的产权理论 | 第20-24页 |
2.3 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财务理论 | 第24-26页 |
2.4 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债权人利益保护失效的制度因素分析 | 第28-40页 |
3.1 企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 第28-32页 |
3.1.1 国有企业缺乏资本补偿机制 | 第28-29页 |
3.1.2 资本市场欠发达,过多依靠间接融资 | 第29-30页 |
3.1.3 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的形成 | 第30-32页 |
3.2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 第32-36页 |
3.2.1 公司治理机制的含义 | 第32-35页 |
3.2.2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 第35-36页 |
3.3 破产机制异化 | 第36-39页 |
3.3.1 破产的起源及其内涵界定 | 第36-37页 |
3.3.2 转轨经济时期我国破产法的格局 | 第37页 |
3.3.3 企业破产机制的制度性扭曲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债权人利益保护失效的制度环境分析 | 第40-52页 |
4.1 产权制度不明晰 | 第40-43页 |
4.1.1 产权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功能 | 第40-41页 |
4.1.2 公有产权对资源使用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3 社会信誉遭受损失:产权是信誉的基础 | 第42-43页 |
4.2 传统文化在扬弃中出现裂痕 | 第43-46页 |
4.2.1 优良民族文化传统未得到充分发扬 | 第44-45页 |
4.2.2 功利文化乘虚而入致使机会主义抬头 | 第45-46页 |
4.3 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 | 第46-51页 |
4.3.1 国家及其制度功能 | 第46-47页 |
4.3.2 国家内生目标的冲突性 | 第47-49页 |
4.3.3 寻租活动的出现:政府权力制约机制不完善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制度安排 | 第52-59页 |
5.1 转轨时期产权的明晰: 渐进式的推进 | 第52-54页 |
5.2 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发扬 | 第54页 |
5.3 限制政府权力范围,树立破产法的权威 | 第54-56页 |
5.4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 第56-58页 |
5.4.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 | 第56-57页 |
5.4.2 监事会共同治理的实施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