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概念探究 | 第8-18页 |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 | 第8页 |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概念 | 第8-12页 |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三个维度 | 第8-9页 |
(二)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概念的否定维度 | 第9-10页 |
(三) 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内容 | 第10-12页 |
三、意识形态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 第12-18页 |
(一) 在意识形态的概念上,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 | 第12-15页 |
(二) 在意识形态的概念上,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到多元的过程 | 第15-17页 |
(三) 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意识形态重要的社会功能 | 第18-23页 |
一、意识形态为政治的“合法性”和社会整合提供依据 | 第18-19页 |
二、意识形态是社会活动的价值导向 | 第19-20页 |
三、意识形态是“社会水泥”和“思想旗帜” | 第20-21页 |
四、意识形态是社会心理的升华和定向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23-35页 |
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性 | 第23-26页 |
(一) 肃清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二) 关注弱势群体,确保政策的社会认同 | 第24-25页 |
(三) 要求对新兴中产阶层加强先进性教育 | 第25-26页 |
二、意识形态主体的批判维度的迷失 | 第26-28页 |
(一) 人的异化加深呼唤对主体的解放 | 第26-27页 |
(二) 文化产业化塑造单向度的人 | 第27-28页 |
三、文化殖民与古国文明的边缘化趋势 | 第28-30页 |
四、诚信的危机与生存的困境 | 第30-35页 |
(一) 道德的失范和诚信的危机 | 第30-32页 |
(二) 技术理性与实现现代化的困境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对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几个设想 | 第35-52页 |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三个转变 | 第35-38页 |
(一) 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35-36页 |
(二) 从系统论的角度全面掌握马克思的思想 | 第36-37页 |
(三) 充分运用马克思的批判思想,丰富马克思的思想体系 | 第37-38页 |
二、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多元共生发展 | 第38-40页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 第38-39页 |
(二) 创造多元、平等的竞争环境 | 第39-40页 |
三、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夺回话语权力 | 第40-42页 |
(一)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 第40-41页 |
(二) 突破文化殖民和夺回话语霸权要靠生产力的发展 | 第41-42页 |
四、 建设诚信型社会 | 第42-46页 |
(一) 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是基础 | 第42-44页 |
(二)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是前提 | 第44-45页 |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体系是保证 | 第45-46页 |
五、确保公平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第46-52页 |
(一) 确保效率应该以实现六个公平为前提 | 第46-49页 |
(二) 迫切需要完善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中文摘要 | 第54-57页 |
英文摘要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导师及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