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铣削两轴加工知识导航编程技术研究与实现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 ·高速切削技术概述 | 第11-16页 |
| ·高速切削的定义 | 第11-12页 |
| ·高速铣削的优点和应用 | 第12-13页 |
| ·高速铣削自动编程系统 | 第13-16页 |
| ·高速铣削自动编程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高速铣削自动编程系统的具体要求 | 第14-15页 |
| ·高速铣削自动编程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5-16页 |
| ·基于知识的加工 | 第16-18页 |
| ·基于知识加工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基于知识加工的发展趋势 | 第17页 |
| ·基于知识的高速加工的必然性 | 第17-18页 |
|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8-19页 |
|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系统框架与界面设计 | 第21-29页 |
| ·系统开发的几何平台——ACIS | 第21-23页 |
| ·ACIS 的开发接口 | 第21-22页 |
| ·几何与拓扑 | 第22-23页 |
| ·主要功能和特色 | 第23页 |
| ·系统框架设计 | 第23-25页 |
| ·系统界面设计 | 第25-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知识导航编程模块 | 第29-60页 |
| ·知识的定义 | 第30页 |
| ·知识的表示 | 第30-38页 |
| ·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 | 第31-33页 |
| ·谓词逻辑概述 | 第31-32页 |
| ·谓词逻辑表示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32-33页 |
| ·产生式表示法[20] | 第33-35页 |
| ·产生式的基本形式 | 第33页 |
| ·产生式系统 | 第33-34页 |
| ·产生式表示的特点与局限性 | 第34-35页 |
| ·产生式表示的使用范围 | 第35页 |
| ·框架表示法 | 第35-37页 |
| ·框架系统概述 | 第35-36页 |
| ·基于框架的推理 | 第36-37页 |
| ·框架表示方法的特点 | 第37页 |
| ·语义网络表示法 | 第37-38页 |
| ·知识表示方法的选定 | 第38-40页 |
| ·经验数据库创建 | 第40-41页 |
| ·规则库创建 | 第41-43页 |
| ·特征定义和分类 | 第43-49页 |
| ·特征定义 | 第43-44页 |
| ·特征分类 | 第44-46页 |
| ·两轴加工的制造特征 | 第46-49页 |
| ·制造特征识别 | 第49-58页 |
| ·特征识别简介 | 第49-50页 |
| ·两轴加工特征识别过程 | 第50-52页 |
| ·特征识别关键技术 | 第52-57页 |
| ·型腔与轮廓特征识别 | 第52页 |
| ·型腔特征中子特征及特征关键参数识别 | 第52-55页 |
| ·轮廓特征中子特征及特征参数识别 | 第55-56页 |
| ·零件对称性与回转性模糊判断 | 第56-57页 |
| ·特征识别程序设计 | 第57-58页 |
| ·模板库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刀具轨迹编辑模块 | 第60-81页 |
| ·刀具轨迹编辑器概述 | 第60-61页 |
| ·普通刀具轨迹编辑功能 | 第61-71页 |
| ·删除 | 第61-62页 |
| ·圆角过渡 | 第62-65页 |
| ·延伸 | 第65-68页 |
| ·等距 | 第68-71页 |
| ·高级刀具轨迹编辑功能 | 第71-75页 |
| ·镜像拷贝 | 第71-73页 |
| ·旋转镜像 | 第73-75页 |
| ·对称多型腔刀轨快速生成功能 | 第75-80页 |
| ·多型腔零件中一个型腔的刀轨生成 | 第75-76页 |
| ·刀轨编辑并阵列 | 第76-79页 |
| ·编辑阵列前的刀轨 | 第76-77页 |
| ·阵列刀轨 | 第77-79页 |
| ·刀轨连接 | 第79-80页 |
| ·跨区域刀轨生成 | 第79页 |
| ·刀轨排序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应用实例 | 第81-8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 ·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 ·展望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