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热成像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热成像技术及其特点 | 第11页 |
·热成像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红外焦平面热成像研究情况 | 第12-15页 |
·红外焦平面成像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红外焦平面热成像器件研究 | 第13-14页 |
·短波红外(SWIR)焦平面阵列 | 第13-14页 |
·中波红外(MWIR)焦平面阵列 | 第14页 |
·长波红外(LWIR)焦平面阵列 | 第14页 |
·红外焦平面热成像整机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8页 |
2 抽样成像过程分析 | 第18-27页 |
·光电抽样成像系统 | 第18-20页 |
·光电抽样成像系统影响像质的因素 | 第18页 |
·光学成像与有限空间频率抽样 | 第18-20页 |
·抽样成像过程与频谱混淆效应 | 第20-24页 |
·扫描成像过程 | 第20-22页 |
·凝视阵列成像 | 第22-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3 抽样成像相位理论模型与微位移分析 | 第27-34页 |
·焦平面积分抽样相位理论模型 | 第27-30页 |
·焦平面积分抽样 | 第27-28页 |
·中心布里渊区的真假频混淆效应 | 第28-29页 |
·参与混淆效应的真假频谐波的模与空间频率的关系 | 第29页 |
·微位移引发的相位移因子 | 第29-30页 |
·微位移情况讨论 | 第30-31页 |
·微位移受控变化 | 第30-31页 |
·微位移非受控变化情况 | 第31页 |
·计算机模拟仿真结果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4 微扫描技术研究 | 第34-47页 |
·机电微扫描技术 | 第34-36页 |
·基于液晶的微扫描技术研究 | 第36-41页 |
·基于红外TFT-LCD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微扫描方案 | 第36-38页 |
·红外液晶材料特性 | 第37页 |
·红外TFT-LCD原理方案 | 第37-38页 |
·红外液晶微扫描驱动 | 第38-41页 |
·电子微扫描技术研究 | 第41-44页 |
·2×2虚拟微扫描技术 | 第41-44页 |
·3×3虚拟微扫描技术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5 空间抽样理论在阵列显示中的应用 | 第47-53页 |
·阵列显示中的频谱混淆效应 | 第47-48页 |
·像素重组模式 | 第48-50页 |
·像素重组技术的数据分配 | 第50-51页 |
·像素重组技术应用展望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6 红外焦平面热图像分析及实时处理算法 | 第53-76页 |
·红外焦平面热图像分析 | 第53-63页 |
·热成像系统空间分辨性能估算 | 第54-57页 |
·红外热图像的灰度分布 | 第57-59页 |
·红外热图像一维灰度直方图分布 | 第57-58页 |
·红外热图像二维灰度直方图分布 | 第58-59页 |
·红外图像的动态范围 | 第59-61页 |
·热成像系统的噪声 | 第61-63页 |
·红外图像实时处理的算法 | 第63-73页 |
·基于直方图均衡化的温度窗动态自适应调整 | 第63-65页 |
·自适应二维时间延迟积分2D-TDI | 第65-73页 |
·视频信号传统累加模式 | 第66页 |
·二维时间延迟积分(2D-TDI) | 第66-67页 |
·二维时间延迟积分的噪声抑制与对比度拉伸 | 第67-69页 |
·二维时间延迟积分的灰度溢出与运动模糊效应 | 第69-71页 |
·二维时间延迟积分自适应准则 | 第71-72页 |
·自适应二维时间延迟积分工作流程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7 红外焦平面热像实时处理 | 第76-93页 |
·实时图像处理器的设计 | 第76-87页 |
·红外图像实时处理器的设计思想 | 第76-77页 |
·红外图像实时处理器的基本结构 | 第77-80页 |
·模拟视频信号处理模块 | 第78页 |
·逻辑处理模块 | 第78-79页 |
·存储器模块 | 第79页 |
·视频信号合成与显示模块 | 第79-80页 |
·DMA框架 | 第80-82页 |
·传统的DMA框架 | 第80-81页 |
·DMA的组成 | 第81-82页 |
·DMA数据传送流程 | 第82页 |
·本系统DMA框架设计 | 第82-86页 |
·PIPE的结构 | 第82-83页 |
·本系统DMA内部结构 | 第83-86页 |
·红外焦平面实时图像处理系统 | 第86-87页 |
·实时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 | 第87-91页 |
·双邻域外推虚拟微扫描技术 | 第87-88页 |
·自适应温度窗选择 | 第88-90页 |
·自适应二维时间延迟积分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结束语 | 第93-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专利与成果 | 第96-98页 |
附录 | 第98-103页 |
附录A 基于像素重组的彩色阵列超分辨率显示技术 | 第98-100页 |
附录B 红外焦平面实时图像处理 | 第100-103页 |
附B1 虚拟微扫描技术 | 第101-102页 |
附B2 温度窗的动态自适应调整 | 第102-103页 |
附B3 自适应的二维时间延迟积分(2D-TDI)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