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总体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网络舆情信息数据采集方法 | 第12页 |
第四节 互联网舆情的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一、网络舆情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3页 |
二、舆情及网络舆情的含义 | 第13-14页 |
三、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 第14-16页 |
四、网络舆情引导控制机制研究 | 第16-17页 |
五、对网络舆情系统的研究 | 第17-18页 |
六、涉及民族因素的互联网舆情研究 | 第18-21页 |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与互联网舆情 | 第21-29页 |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含义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理论分析 | 第22-26页 |
一、非理性与微观的社会心理视角 | 第22-23页 |
二、理性与中观组织视角 | 第23-24页 |
三、宏观结构视角 | 第24-25页 |
四、文化视角 | 第25-26页 |
第三节 互联网舆情的含义 | 第26-27页 |
第四节 互联网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的动员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互联网舆情——案例研究 | 第29-43页 |
第一节 案例简介 | 第29-32页 |
一、511内蒙古事件 | 第29-31页 |
二、湖北利川事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案例的互联网舆情分析 | 第32-43页 |
一、511内蒙古事件有关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 | 第32-39页 |
二 湖北利川事件有关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 | 第39-43页 |
第三章 互联网舆论场域的形成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场域及互联网场域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互联网舆论场域实现对自然界限和社会界限的突破 | 第44-47页 |
一、互联网舆论场域对自然界限的突破 | 第44-46页 |
二、互联网舆论场域对社会界限的突破 | 第46-47页 |
第三节 互联网环境下参与群体的形成 | 第47-48页 |
第四节 互联网环境下人际关系的强化 | 第48-52页 |
一、网络环境下人际关系的塑造 | 第48-50页 |
二、互联网环境下人际关系网络与网络舆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从案例中看互联网舆情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