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

口服茶碱两次脉冲定时释药微丸的制备与评价

中文摘要第1-14页
英文摘要第14-16页
前言第16-20页
第一章 茶碱体内外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0-29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20页
  1 材料第20页
  2 仪器第20页
 二 方法与结果第20-28页
  1 茶碱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0-26页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0-23页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3-26页
  2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6-28页
   ·色谱条件第26页
   ·溶液的制备第26页
   ·血样处理方法第26页
   ·方法的专属性第26-27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27页
   ·分析方法的确证第27-28页
 三 讨论与小结第28-29页
第二章 茶碱第二次脉冲定时释药包衣微丸的研制第29-47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29-30页
  1. 材料第29页
  2. 仪器第29-30页
 二 方法与结果第30-44页
  1 载药速释丸芯的制备第30-34页
   ·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的工艺流程第30页
   ·制丸工艺因素的考察第30页
   ·处方设计与优化第30-33页
   ·粉体学性质考察第33-34页
   ·丸芯溶出度的考察第34页
  2 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的制备第34-41页
   ·包衣工艺条件的考察第34-36页
   ·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的处方设计第36-38页
   ·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处方优化第38-40页
   ·工艺重现性第40-41页
  3 药物的释放第41页
   ·药物释放示意图第41页
   ·体外释放曲线的拟合第41页
  4 影响包衣微丸释药因素的考察第41-43页
   ·微丸大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第41-42页
   ·溶出转速的影响第42页
   ·浆法与篮法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第42-43页
   ·溶出介质pH值的影响第43页
  5 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初步稳定性考察第43-44页
   ·热稳定性考察第43-44页
   ·湿稳定性考察第44页
 三 讨论第44-45页
 四 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茶碱第一次脉冲含药包衣层处方及工艺研究第47-52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47页
  1 材料第47页
  2 仪器第47页
 二 试验和结果第47-50页
  1 微型流化床包衣机的设计原理第48页
  2 包衣工艺条件的考察第48页
   ·投料量的考察第48页
   ·沸腾风量的考察第48页
   ·喷枪喷雾压力的选择第48页
   ·包衣温度的选择第48页
   ·恒流蠕动泵流速的选择第48页
   ·包衣工艺的确定第48页
  3 含药层包衣液处方设计第48-50页
   ·含药层包衣液的配制第48-49页
   ·含药层增重的计算第49页
   ·包衣增重的控制第49页
   ·溶出度测定第49页
   ·含量均匀度的考察第49-50页
  4 含药层处方的确立第50页
 三 讨论和结果第50-52页
第四章 普通薄膜包衣及微丸胶囊有关质量考察第52-60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52页
  1 材料第52页
  2 仪器第52页
 二 普通薄膜衣第52-56页
  1 微型流化床包衣机的设计原理第52页
  2 包衣工艺条件的考察第52-54页
   ·投料量的考察第52页
   ·沸腾风量的考察第52页
   ·喷枪喷雾压力的选择第52页
   ·恒流蠕动泵流速的选择第52-53页
   ·包衣材料的选择第53页
   ·包衣温度的选择第53页
   ·包衣工艺的确定第53-54页
  3 普通薄膜衣处方组成的确定第54页
   ·包衣液中固体物浓度的选择第54页
   ·增塑剂的选择与用量第54页
   ·包衣增重及处方的确定第54页
  4 普通薄膜包衣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第54-55页
  5 两次脉冲释药微丸的处方第55页
  6 两次脉冲微丸工艺重现性研究第55-56页
 三 微丸胶囊的稳定性及质量考察第56-59页
  1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56页
  2 两次脉冲定时释药微丸释药曲线的拟合第56-57页
  3 检测项目第57页
   ·外观与色泽第57页
   ·含量测定第57页
   ·溶出度测定第57页
  4 影响因素试验第57-59页
   ·高温试验第57页
   ·高湿试验第57-58页
   ·光照试验第58页
   ·加速稳定性实验第58-59页
 四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茶碱两次脉冲定时释药微丸犬体内药动学评价第60-66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60页
  1 材料第60页
  2 仪器第60页
 二 方法与结果第60-64页
  1 实验方法第60-61页
   ·受试对象第60页
   ·给药方法第60-61页
   ·血样采集第61页
   ·血样测定方法第61页
  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第61-63页
   ·受试制剂血药浓度第61-62页
   ·参比制剂血药浓度第62-63页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第63页
  3 药动学参数计算第63-64页
   ·参比制剂药动学参数计算第63-64页
   ·受试制剂药动学参数计算第64页
  4 相对生物利用度第64页
 三 讨论第64-65页
 四 小结第65-66页
全文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C/MS/MS法在复方抗感冒药多组分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下一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纯化玉米SOD及其修饰与固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