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棉织物的耐久免烫及抗菌整理的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0页 |
| ·棉织物的卫生整理 | 第9-11页 |
| ·卫生整理的意义和目的 | 第9页 |
| ·卫生整理的发展历史 | 第9-10页 |
| ·卫生整理剂 | 第10-11页 |
| ·金属化合物抗菌剂 | 第10页 |
| ·酚类抗菌剂 | 第10页 |
| ·胍类抗菌剂 | 第10页 |
| ·季铵盐类抗菌剂 | 第10-11页 |
| ·其它类型抗菌剂 | 第11页 |
| ·棉织物的耐久免烫整理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棉织物免烫的机理 | 第13-14页 |
| ·干、湿抗皱机理 | 第14页 |
| ·免烫整理对棉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14-16页 |
| ·甲醛的危害与限制 | 第16-17页 |
| ·无甲醛整理的现状 | 第17-19页 |
| ·乙二醛-酰胺类整理剂 | 第17页 |
| ·双羟乙基砜 | 第17页 |
| ·水溶性热反应聚氨酯 | 第17页 |
| ·反应性有机硅 | 第17-18页 |
| ·高聚物壳聚糖类 | 第18页 |
| ·环氧树脂类 | 第18页 |
| ·多羧酸化合物 | 第18-19页 |
| ·本文的工作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0-35页 |
| ·耐久性季铵盐类卫生整理剂的合成 | 第20-24页 |
| ·样品A1的合成 | 第20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0页 |
| ·实验步骤 | 第20页 |
| ·样品A2的合成 | 第20-21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 ·实验步骤 | 第21页 |
| ·样品A3的合成 | 第21-22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 ·实验步骤 | 第21-22页 |
| ·SDP的合成 | 第21-22页 |
| ·A3的合成 | 第2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4页 |
| ·含氮化合物P的合成 | 第24-35页 |
| ·概述 | 第24-25页 |
| ·化学药品 | 第25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 ·实验步骤 | 第25-26页 |
| ·结构确认 | 第26-27页 |
| ·熔点测定 | 第26页 |
| ·红外谱图 | 第26-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 ·合成工艺的确定 | 第27-28页 |
| ·物料配比的影响 | 第28-30页 |
| ·系统中水含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溶剂的影响 | 第33页 |
| ·加料方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阻聚剂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纯棉织物的耐久免烫及抗菌整理工艺 | 第35-49页 |
| ·含氮化合物P的亲水性加工 | 第35页 |
| ·实验步骤 | 第35页 |
| ·纯棉耐久免烫整理工艺 | 第35-42页 |
| ·耐久免烫整理 | 第35-36页 |
| ·原材料及仪器 | 第35页 |
| ·整理工艺流程 | 第35页 |
| ·2D树脂整理工艺 | 第35-36页 |
| ·性能测试 | 第36-38页 |
| ·折皱回复角 | 第36页 |
| ·白度测定方法 | 第36页 |
| ·纺织品撕破强力的测定 | 第36-37页 |
| ·耐久性测试 | 第37页 |
| ·游离甲醛的测定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 ·免烫整理剂与纤维素纤维的反应 | 第38页 |
| ·最佳整理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8-42页 |
| ·耐久抗菌整理工艺 | 第42-49页 |
| ·抗菌整理工艺的确定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声明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