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课题研究的水域及流域范围 | 第9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第2章 石油类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及研究区域的污染现状 | 第11-22页 |
·前言 | 第11页 |
·石油类污染物的基本特性 | 第11-14页 |
·石油的物质组成 | 第11-12页 |
·石油类污染物对水生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 第12-14页 |
·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与分布特性 | 第14-18页 |
·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 | 第14-17页 |
·石油类污染源的分布特征 | 第17-18页 |
·石油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途径 | 第18-19页 |
·石油类污染物的两种基本形式及其污染过程 | 第18-19页 |
·石油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生物降解 | 第19页 |
·延安地区内石油污染现状 | 第19-21页 |
·延安地区石油开采现状及特点 | 第19-20页 |
·延安地区石油类点源污染状况 | 第20页 |
·延安地区石油类面源污染状况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底泥中石油类物质释放静态模拟研究与机理分析 | 第22-45页 |
·前言 | 第22页 |
·石油类物质在环境中的中的赋存状态 | 第22-24页 |
·石油类物质在水相中的赋存状态 | 第22-23页 |
·石油类物质在固相中的赋存状态 | 第23-24页 |
·石油类物质在水—沉积物界面的迁移转化 | 第24-28页 |
·吸附的基本概念及模式 | 第25-26页 |
·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机理 | 第26-27页 |
·石油类污染物的释放过程 | 第27-28页 |
·石油类物质的释放规律研究 | 第28-33页 |
·实验容器、底泥及标准油的制备 | 第28-30页 |
·水相中石油类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土壤(沉积物)上石油类污染强度分析 | 第32-33页 |
·静态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4页 |
·石油污染物在水—污染沉积物界面上的释放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水—沉积物界面上石油污染物迁移过程动力学过程模拟 | 第35-38页 |
·石油类物质在水体沉积物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 第38-42页 |
·水体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物对上覆水体水质污染的时效性研究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王瑶水库沉积物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 第45-51页 |
·前言 | 第45页 |
·王瑶水库概况 | 第45页 |
·王瑶水库的沉积物的形成及特点 | 第45-46页 |
·水库泥沙和石油类污染物的传输 | 第46-47页 |
·泥沙的传输和淤积 | 第46页 |
·多沙河流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传输 | 第46-47页 |
·水库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测定及分析 | 第47-50页 |
·样品的采集方法 | 第47页 |
·样品的分析方法 | 第47页 |
·样品的测定结果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