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ndows环境下的振动激励信号发生系统研究
1 绪论 | 第1-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难点 | 第12-14页 |
2 实现原理及硬件电路 | 第14-32页 |
2.1 D/A转换器的选择 | 第14-23页 |
2.1.1 D/A转换器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2.1.2 D/A转换器的主要参数 | 第15-17页 |
2.1.3 D/A转换器的选择原则 | 第17-19页 |
2.1.4 D/A转换器的选取 | 第19-23页 |
2.2 I/O地址译码电路的设计 | 第23-27页 |
2.2.1 概述 | 第23-25页 |
2.2.2 地址译码电路设计 | 第25-27页 |
2.3 D/A转换卡电路设计 | 第27-31页 |
2.3.1 微机I/O插槽的信号 | 第27-28页 |
2.3.2 D/A转换卡的具体实现 | 第28-30页 |
2.3.3 D/A转换卡的调整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3 驱动程序开发 | 第32-42页 |
3.1 驱动程序开发基本概念 | 第32-36页 |
3.1.1 内核模式 | 第32-34页 |
3.1.2 VXD、WDM和 NT式设备驱动程序 | 第34-35页 |
3.1.3 开发工具 | 第35-36页 |
3.2 WinDriver基本知识 | 第36-38页 |
3.2.1 WinDriver简介 | 第36-37页 |
3.2.2 KernelDriver简介 | 第37-38页 |
3.3 驱动程序开发步骤 | 第38-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4 控制程序的实现 | 第42-58页 |
4.1 实现原理 | 第42-43页 |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3-49页 |
4.2.1 通用信号波形的产生 | 第43-46页 |
4.2.2 奇异信号的产生 | 第46-47页 |
4.2.3 正弦扫频信号的产生 | 第47-49页 |
4.3 问题的难点 | 第49-52页 |
4.3.1 数据的输出 | 第49-50页 |
4.3.2 计算机延时 | 第50-52页 |
4.4 软件设计 | 第52-56页 |
4.3.1 设计思想 | 第52页 |
4.3.2 具体程序实现 | 第52-56页 |
4.5 应用举例 | 第56-57页 |
4.6 小结 | 第57-58页 |
5 失真度计算 | 第58-68页 |
5.1 谐波失真度的定义 | 第58-60页 |
5.2 谐波失真度的计算 | 第60-66页 |
5.2.1 正弦波 | 第61-62页 |
5.2.2 方波 | 第62-64页 |
5.2.3 三角波 | 第64-65页 |
5.2.4 锯齿波 | 第65-66页 |
5.3 应用举例 | 第66-67页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6 金属材料阻尼性能测试 | 第68-74页 |
6.1 测试原理 | 第68-70页 |
6.2 试样的制备 | 第70页 |
6.3 测试过程 | 第70-72页 |
6.4 数据的处理 | 第72-73页 |
6.5 小结 | 第73-74页 |
7 全文工作小结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