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天(宇宙航行)论文--航天仪表、航天器设备、航天器制导与控制论文--制导与控制论文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容错定姿定轨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7页
 1.1 基于无陀螺量测的卫星自主定姿技术概述第8-11页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1.1.2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2 卫星定姿系统自主故障诊断及系统重构技术概述第11-13页
  1.2.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2 研究内容第13页
 1.3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自主导航技术概述第13-15页
  1.3.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页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及主要成果介绍第15-17页
第二章 无陀螺时星上多敏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第17-47页
 2.1 坐标系的定义、坐标变换及姿态航向信息的提取第17-21页
  2.1.1 常用坐标系定义第17-18页
  2.1.2 各坐标系间的转换第18-20页
  2.1.3 姿态与航向角信息的提取第20-21页
 2.2 星体无陀螺定姿系统中各测量子系统的测量原理第21-25页
  2.2.1 星敏感器(CCD)的测量原理第21-22页
  2.2.2 红外地平仪(DES)的测量原理第22-23页
  2.2.3 数字式太阳敏感器(DSS)的测量原理第23-24页
  2.2.4 三轴磁强计(TAM)的测量原理第24-25页
 2.3 无陀螺配置下姿态确定系统滤波器的选择与结构设计第25-28页
  2.3.1 系统描述第25-26页
  2.3.2 集中式的卡尔曼滤波器的结构第26页
  2.3.3 无陀螺配置下姿态确定系统的分散化滤波器的结构设计第26-28页
 2.4 系统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的建立第28-32页
  2.4.1 各子系统的状态方程第28-29页
  2.4.2 星敏感器(CCD)子系统的量测方程第29-30页
  2.4.3 数字式太阳敏感器(DSS)子系统的量测方程第30-31页
  2.4.4 红外地平仪(DES)子系统的量测方程第31-32页
 2.5 各子系统的滤波算法及信息融合算法第32-37页
  2.5.1 各子系统的滤波算法与实现第33-37页
  2.5.2 各子系统的信息融合算法第37页
 2.6 数字仿真研究第37-47页
  2.6.1 仿真框图与仿真条件第37-39页
  2.6.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39-47页
第三章 姿态确定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系统重构技术研究第47-69页
 3.1 卫星控制系统故障分析第47-50页
  3.1.1 无陀螺配置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故障成因分析第47-48页
  3.1.2 无陀螺配置下姿态确定系统的故障分类第48-50页
  3.1.3 姿态确定系统的各子系统故障时数学模型第50页
 3.2 系统级故障检测方法第50-53页
  3.2.1 残差加权平方和(WSSR)检测方法第51-52页
  3.2.2 主滤波器级的故障检测第52-53页
 3.3 检测门限的确定中的问题第53-56页
  3.3.1 检测门限的确定方法第53-55页
  3.3.2 实际中如何处理故障诊断中虚警与漏警的关系第55-56页
 3.4 残差加权平方和检测方法的参数选取第56-59页
 3.5 系统重构方案第59-60页
 3.6 系统故障诊断时仿真分析第60-69页
  3.6.1 仿真框图及仿真条件设置第60-61页
  3.6.2 多种故障情况下的数字仿真条件第61-62页
  3.6.3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62-69页
第四章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自主轨道确定技术研究第69-85页
 4.1 坐标系与时间系统第69-70页
  4.1.1 坐标系的定义第69-70页
  4.1.2 时间系统的定义第70页
 4.2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摄动分析第70-75页
  4.2.1 地球形状摄动第71-72页
  4.2.2 日、月引力摄动第72-73页
  4.2.3 太阳光压摄动第73-74页
  4.2.4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动力学模型第74-75页
 4.3 星光角距定轨法分析第75-77页
  4.3.1 星光角距测量原理第75-76页
  4.3.2 星光角距法误差源分析第76-77页
 4.4 系统滤波器的构造第77-82页
  4.4.1 系统模型的构造第77-78页
  4.4.2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设计第78-79页
  4.4.3 UKF滤波器的设计第79-82页
 4.5 数字仿真分析第82-85页
第五章 总结第85-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
下一篇:泥河沟流域土地生态经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