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22页 |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LUCC的概念与内涵 | 第12-13页 |
| ·LUCC的六大纲领问题 | 第13页 |
| ·LUCC的三个重点内容 | 第13-14页 |
| ·LUCC的五大关键性领域 | 第14页 |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 | 第14-15页 |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LUCC的区域响应 | 第15-16页 |
| ·LUCC的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 | 第16-18页 |
| ·GIS/RS技术的应用 | 第18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的VES | 第18-19页 |
| ·选题与意义 | 第19-22页 |
| ·选题 | 第19-20页 |
| ·意义 | 第20-22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2-28页 |
| ·地理位置 | 第22-24页 |
| ·气候特征 | 第24-27页 |
| ·气温 | 第24-26页 |
| ·动物 | 第26-27页 |
|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7-28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8-35页 |
| ·数据来源 | 第28页 |
| ·软硬件情况 | 第28-29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29页 |
| ·遥感影像处理 | 第29-30页 |
|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 第30-31页 |
| ·遥感影像解译 | 第31-34页 |
| ·解译标志建立 | 第31-33页 |
| ·影像解译 | 第33-34页 |
| ·GIS空间分析 | 第34页 |
| ·动态变化分析与VES分析 | 第34-35页 |
| 4. 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 第35-54页 |
| ·LUCC数量动态变化分析 | 第35-43页 |
| ·耕地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37-38页 |
| ·艾比湖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38页 |
| ·城镇、农村居民、其他建设用地动态演变分析 | 第38-39页 |
| ·有林地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39-40页 |
| ·草地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40-41页 |
| ·沼泽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41页 |
| ·弃耕地、裸地及盐碱地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41-42页 |
| ·沙地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42页 |
| ·灌木林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42-43页 |
| ·类型间面积转换分析 | 第43-48页 |
| ·耕地的流入与转出 | 第43页 |
| ·沼泽的流入与转出 | 第43-44页 |
| ·灌木林的流入与转出 | 第44页 |
| ·沙地与水库坑塘的流入与转出 | 第44页 |
| ·盐碱地的流入与转出 | 第44页 |
| ·湖泊与有林地的流入与转出 | 第44页 |
| ·草地的流入与转出 | 第44-45页 |
| ·滩地的流入与转出 | 第45页 |
| ·其它类型的流入与转出 | 第45-48页 |
| ·LUCC指数模型分析 | 第48-52页 |
|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分析 | 第48-49页 |
| ·单一类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模型分析 | 第49-51页 |
| ·综合变化趋势指数模型分析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5. 马尔柯夫链模型趋势预测 | 第54-63页 |
| ·马尔柯夫链预测模型 | 第54-55页 |
| ·转移概率的确定 | 第55-57页 |
| ·初始转移概率的确定 | 第55-56页 |
| ·不同步长的利用类型转移概率的计算 | 第56页 |
| ·计算各年份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 第56-57页 |
| ·对马氏过程模拟类型变化的检验 | 第57-58页 |
| ·2000年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趋势预测 | 第58-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6. 土地利用/覆盖的生态环境响应 | 第63-67页 |
| ·土地利用变化与沙尘暴、浮尘 | 第63-64页 |
|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物多样性 | 第64页 |
| ·土地利用变化与艾比湖 | 第64-65页 |
|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和荒漠化 | 第65页 |
| ·土地利用变化与草场退化 | 第65-66页 |
| ·土地利用变化与水污染 | 第66-67页 |
| 7. 基于LUCC的VES测算与生态环境质量分析 | 第67-77页 |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S)及其价值(VES)概述 | 第67-69页 |
| ·ES概念及内涵 | 第67-68页 |
| ·VES概念 | 第68-69页 |
| ·土地利用与ES | 第69-70页 |
| ·ES与生态环境质量 | 第70页 |
| ·研究区VES测算 | 第70-71页 |
| ·VES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分析 | 第71-73页 |
| ·各生态系统VES演变分析 | 第72页 |
| ·研究区绿洲VES演变综合分析 | 第72-73页 |
| ·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分析 | 第73页 |
| ·2010-2050年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趋势预测 | 第73-75页 |
| ·小结 | 第75-77页 |
| 8. 土地覆盖变化及环境质量演变的驱动因素 | 第77-84页 |
| ·土地覆盖变化及环境响应的驱动因素 | 第77-83页 |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77-79页 |
| ·人为因素 | 第79-83页 |
| ·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动因 | 第83-84页 |
| 9. 结论与讨论 | 第84-88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95-96页 |
| 附表 | 第96-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