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第一章 集体产权、征地制度概述及研究方法 | 第7-23页 |
第一节 集体产权及征地制度概述 | 第7-13页 |
一、集体产权制度概述 | 第7-8页 |
二、公共利益之需要:征地制度概念 | 第8-9页 |
三、我国的规定:公共利益为本 | 第9-11页 |
四、被限制的权利:征地权的解释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我国征地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 第13-18页 |
一、公平合理补偿:土地农民私有时期的征用 | 第13-14页 |
二、补偿不合理的开始:私产变集体产权时期的征用 | 第14-15页 |
三、无所作为:土地征用的缓慢期 | 第15页 |
四、有法不依:中国版的"圈地"运动 | 第15-17页 |
五、矛盾的焦点:土地征用的"黑洞"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8-23页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第18-20页 |
二、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征地理论文献 | 第23-44页 |
第一节 共有产权的文献研究 | 第23-30页 |
一、共有产权的界定及变迁 | 第23-27页 |
二、共有产权的冲突性使用 | 第27-28页 |
三、共有资源与内部性 | 第28-29页 |
四、对共有资源使用的管制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交易成本理论与产权的界定 | 第30-36页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第30-31页 |
二、产权界定的困难性 | 第31页 |
三、商品所有权的分割 | 第31-32页 |
四、产权的不完整性 | 第32页 |
五、集体产权研究 | 第32-34页 |
六、对土地产权的论述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征地理论文献 | 第36-44页 |
一、农地被征用是土地资源经济效益优化配置的结果 | 第36-37页 |
二、政府征地的动因分析 | 第37-40页 |
三、征地补偿标准分析 | 第40-42页 |
四、关于征地程序 | 第42-44页 |
第三章 集体土地产权下的土地征用 | 第44-75页 |
第一节 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 | 第44-53页 |
一、土地产权获取的三种途径:市场获取、国家干预获取、无偿取得 | 第44页 |
二、我国农民土地产权:无偿获取,来去匆匆 | 第44-47页 |
三、我国集体产权的特点 | 第47-49页 |
四、农地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模糊的界定 | 第49-50页 |
五、2002年《土地承包法》:缺少处置权,进步中的缺憾 | 第50-53页 |
第二节 我国农地制度产权的缺陷 | 第53-58页 |
一、集体土地产权中的农民、村集体和国家 | 第53-56页 |
1、农民:集体产权中的弱者 | 第53页 |
2、村民委员会:瓜分土地利益的合谋者 | 第53-54页 |
3、国家:产权的实际控制者 | 第54-56页 |
二、目前农地制度的缺陷 | 第56-58页 |
第三节 集体土地制度下征地存在的问题 | 第58-65页 |
问题之一:土地产权残缺,争抢"公共领域"价值 | 第58-60页 |
问题之二:征地过程中,农民无参与权和决策权 | 第60-61页 |
问题之三:土地处置权的缺乏,无法实现高收益 | 第61-63页 |
问题之四:补偿范围窄、补偿标准低 | 第63-64页 |
问题之五:经济利益巨大,征地权滥用 | 第64页 |
问题之六:农地所有权市场缺位,征地利益难以实现 | 第64-65页 |
第四节 征地的原因分析 | 第65-75页 |
一、地方政府的征地动力:"经济人"政府的出现 | 第66-71页 |
二、土地制度的缺陷:地方政府征地的制度基础 | 第71-75页 |
第四章 征地市场的均衡分析 | 第75-92页 |
第一节 土地市场的均衡 | 第75-81页 |
一、禁止农地征用:土地市场的均衡 | 第76-77页 |
二、允许农地征用条件下:土地市场的均衡 | 第77-79页 |
三、存在灰色土地市场条件下:土地市场的均衡 | 第79-80页 |
四、征用与非法入市条件下:土地市场均衡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农地非农化市场均衡分析 | 第81-84页 |
一、土地的用途竞争 | 第81-83页 |
二、竞争的结论分析 | 第83-84页 |
第三节 灰色土地市场的社会福利分析 | 第84-88页 |
一、农地直接入市:效率损失 | 第85-86页 |
二、在中介组织协助下入市:改善社会福利 | 第86-88页 |
第四节 征地市场 | 第88-92页 |
一、现行征地制度对市场运行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88-89页 |
二、垄断对土地出让市场运行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89-92页 |
第五章 土地征用的博弈分析 | 第92-118页 |
第一节 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博弈主体 | 第92-95页 |
一、征地博弈参与者:中央、地方、村集体、农民 | 第92页 |
二、三方的成本收益函数分析 | 第92-94页 |
三、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策略选择:拖延时间 | 第94-95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和集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95-97页 |
一、地方政府和集体的关系:合谋与竞争 | 第95页 |
二、二者博弈的策略组合 | 第95-96页 |
三、博弈结果:土地灰色市场的产生 | 第96-97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97-105页 |
一、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利益的竞争者 | 第97-98页 |
二、二者博弈的策略组合 | 第98-99页 |
三、博弈结果:耕地急剧减少,粮食安全问题凸现 | 第99-105页 |
第四节 上下届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 | 第105-107页 |
一、上下届政府之间的关系 | 第105页 |
二、二者之间的策略组合 | 第105-106页 |
三、博弈结果分析 | 第106-107页 |
第五节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 | 第107-111页 |
一、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二、二者之间的策略组合 | 第108-109页 |
三、博弈结果分析 | 第109-111页 |
第六节 土地收益分配的实证分析 | 第111-118页 |
一、案例所在地社会经济情况 | 第111-112页 |
二、案例所在地的土地收益分配情况 | 第112-113页 |
三、本案例的土地收益结果分析:农民所得最少、地方政府收益最多 | 第113-118页 |
第六章 征地补偿制度的问题分析 | 第118-143页 |
第一节 征地补偿的概述 | 第118-123页 |
一、征地补偿概述:特别牺牲说与国际补偿惯例 | 第118-119页 |
二、我国土地征用补偿规定:不合理的游戏规则 | 第119-121页 |
三、补偿标准的公式化表达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国外征地补偿制度 | 第123-125页 |
一、日本的征地补偿制度:全面而合理 | 第124页 |
二、加拿大的征地补偿制度:合理且公正 | 第124-125页 |
三、美国的征地补偿制度:健全而合理 | 第125页 |
第三节 我国征地补偿中的问题 | 第125-132页 |
一、收益分配之患:严重的不合理性 | 第125-128页 |
二、补偿标准之忧:难以为继的农民原有生活水平 | 第128-129页 |
三、土地的潜在价值:在"原有用途"补偿标准下被扭曲 | 第129页 |
四、农民的合法权益被剥夺:土地产权缺陷的必然结果 | 第129-130页 |
五、资本引入的代价:村集体和农民的土地收益被剥夺 | 第130页 |
六、补偿不全:农民利益受损的另一面 | 第130-132页 |
第四节 征地中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分析:一个委托代理模型 | 第132-137页 |
一、前提假设:村长是寻租的经济人 | 第132-133页 |
二、村长代理人模型:寡头竞争模型 | 第133-136页 |
三、村长内生的转型:职业村长的出现与土地产权的清晰界定 | 第136-137页 |
第五节 本章 小结:赋予农民以产权和真正的选举权 | 第137-143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143-146页 |
一、主要的结论 | 第143-144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144-145页 |
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4页 |
答谢词 | 第154-155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