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本领域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8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水雾的宏观、微观特性 | 第18-27页 |
| ·基本概念 | 第18-21页 |
| ·雾的宏观性质 | 第21-23页 |
| ·雾的生成条件和生命周期 | 第21-22页 |
| ·雾的分类 | 第22-23页 |
| ·雾滴的微观特性 | 第23-27页 |
| ·雾滴的物态属性和分类 | 第23页 |
| ·雾滴的近、中红外模型 | 第23-24页 |
| ·雾滴的尺寸谱分布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雾滴对近、中红外光的散射作用 | 第27-40页 |
| ·光和粒子相互作用的Mie理论 | 第27-32页 |
| ·Mie理论的发展概况 | 第27页 |
| ·Mie理论的基本计算公式 | 第27-30页 |
| ·基于Mie计算雾滴消光作用的Matlab程序实现与检验 | 第30-32页 |
| ·霾粒子和雾滴的复折射指数 | 第32-36页 |
| ·霾粒子的复折射指数 | 第32-33页 |
| ·雾滴的复折射指数 | 第33-36页 |
| ·雾滴的消光效率因子 | 第36-40页 |
| ·雾滴消光效率因子的计算 | 第36-37页 |
| ·雾滴模型的等效条件 | 第37-38页 |
| ·用Mie核-壳理论计算雾滴的消光效率因子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水雾对近、中红外光的消光性能 | 第40-53页 |
| ·光的传输方程 | 第40-42页 |
| ·光传输方程的一般形式和Beer Lambert定律 | 第40-41页 |
| ·能见度与消光系数的关系 | 第41-42页 |
| ·水雾的消光系数 | 第42-48页 |
| ·水雾消光系数的计算 | 第42-45页 |
| ·雾中大气气体的消光系数 | 第45-46页 |
| ·重庆市某次雾的能见度测量数据验证 | 第46-48页 |
| ·水雾的透过率光谱 | 第48-50页 |
| ·雨对近、中红外消光消光的影响 | 第50-53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今后的工作 | 第53-55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3-54页 |
| ·今后的工作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