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工程车辆3参数自动换档技术研究
| 第一章 绪 论 | 第1-16页 |
| ·车辆自动变速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第6-11页 |
| ·车辆自动变速技术的产生 | 第6-7页 |
| ·自动变速器的分类 | 第7-8页 |
| ·自动变速器的发展状况 | 第8-10页 |
| ·自动变速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 ·实现车辆自动变速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工程车辆自动变速技术 | 第12-14页 |
| ·液力自动变速器的应用 | 第12-13页 |
| ·我国工程车辆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 ·研究工程车辆自动变速技术的意义 | 第1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工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 | 第16-30页 |
| ·工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组成 | 第16-17页 |
| ·工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性能分析 | 第17-26页 |
| ·柴油机的性能分析 | 第17-20页 |
| ·液力变矩器性能分析 | 第20-24页 |
| ·机械变速器性能分析 | 第24-26页 |
| ·液力变矩器与柴油机的共同工作特性 | 第26-29页 |
| ·液力变矩器与柴油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 | 第26-28页 |
| ·液力变矩器与柴油机共同工作的输出特性 | 第28-29页 |
| ·影响工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性能的因素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工程车辆自动换挡技术研究 | 第30-40页 |
| ·车辆自动换挡规律简介[4] | 第30-32页 |
| ·单参数换挡规律 | 第30-31页 |
| ·两参数换挡规律 | 第31-32页 |
| ·动态三参数换挡规律 | 第32页 |
| ·ZL50D 轮式装载机与公路运输车辆的区别 | 第32-34页 |
| ·工程车辆 3 参数自动换挡规律 | 第34-39页 |
| ·换挡控制参数 | 第34-35页 |
| ·提高工程车辆动力性与经济性的方法 | 第35-37页 |
| ·换挡原理 | 第37-38页 |
| ·换挡延迟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40-49页 |
| ·控制系统功能描述 | 第40页 |
| ·硬件系统概述 | 第40-41页 |
| ·输入、输出接口 | 第40-41页 |
| ·硬件系统的组成 | 第41页 |
| ·微处理器单元 | 第41-43页 |
| ·微处理器的选择 | 第41-43页 |
| ·微处理器单元电路 | 第43页 |
| ·模拟量输入信号接口 | 第43-45页 |
| ·角位移传感器 | 第44页 |
| ·模拟量输入信号接口电路 | 第44-45页 |
| ·转速检测信号输入接口电路 | 第45-46页 |
| ·霍尔传感器 | 第45页 |
| ·转速检测信号输入接口电路 | 第45-46页 |
| ·换挡控制信号输出接口 | 第46-47页 |
| ·功率转换电路设计 | 第46页 |
| ·换挡控制信号输出接口电路 | 第46-47页 |
| ·控制系统电源设计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自动变速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49-55页 |
| ·软件系统功能描述 | 第49页 |
| ·主控程序模块设计 | 第49-50页 |
| ·A/D 转换子程序 | 第50-52页 |
| ·A/D 采样子程序 | 第50-51页 |
| ·数字滤波 | 第51-52页 |
| ·转速检测子程序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自动换挡控制系统台架实验 | 第55-60页 |
| ·实验目的 | 第55页 |
| ·实验系统的组成 | 第55-57页 |
| ·台架实验 | 第57-59页 |
| ·传感器的安装及标定 | 第57-58页 |
| ·实验过程 | 第58-59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 谢 | 第64-65页 |
| 摘要 | 第65-67页 |
| ABSTRACT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