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国际贸易中的担保及调整银行担保制度的法律渊源 | 第9-24页 |
·国际贸易中使用的担保 | 第9-13页 |
·物的担保 | 第9-10页 |
·人的担保 | 第10-13页 |
·调整银行担保法律制度的法律渊源 | 第13-24页 |
·国际公约 | 第13-16页 |
·国际惯例 | 第16-20页 |
·国内法律 | 第20-23页 |
·判例和法律著作 | 第23-24页 |
第2章 银行保函 | 第24-42页 |
·银行保函的分类 | 第24-28页 |
·根据保函的用途 | 第24-25页 |
·根据保函的付款条件 | 第25-27页 |
·根据保函是否具有融资功能 | 第27页 |
·根据开证银行的不同 | 第27-28页 |
·银行保函中应当包含的基本条款及相关问题研究 | 第28-33页 |
·与基础合同的关联条款 | 第28-29页 |
·担保得以生效的先决条件条款 | 第29页 |
·有效期条款 | 第29-30页 |
·保函文本归还条款 | 第30页 |
·最高保证金额及币种条款 | 第30页 |
·担保金额递减条款 | 第30-31页 |
·基础合同变更对保函的影响条款 | 第31页 |
·保函转让条款 | 第31页 |
·抵消条款 | 第31-32页 |
·责任条款 | 第32页 |
·不可抗力条款 | 第32-33页 |
·付款时间及迟延利息条款 | 第33页 |
·司法管辖权和法律适用条款 | 第33页 |
·银行保函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 第33-38页 |
·申请人、保证行、受益人三者关系中热点问题探讨 | 第33-36页 |
·申请人、担保行、受益人各自的权利义务 | 第36-38页 |
·欺诈及救济措施 | 第38-42页 |
·对受益人欺诈认定的讨论 | 第38-40页 |
·区别欺诈和不公平索赔 | 第40页 |
·银行面对欺诈索赔所应尽到的义务 | 第40页 |
·面对受益人实施的欺诈开证申请人所能采取的救济手段 | 第40-42页 |
第3章 备用信用证与其他担保方式的比较 | 第42-50页 |
·备用信用证的起源、发展及种类 | 第42-43页 |
·备用信用证的法律运作程序及关系结构 | 第43-45页 |
·备用信用证的运作程序 | 第43-45页 |
·备用信用证的法律关系结构 | 第45页 |
·备用信用证与银行保函的异同 | 第45-47页 |
·备用信用证与银行保函的相同之处 | 第45-47页 |
·备用信用证与银行保函的区别 | 第47页 |
·备用信用证与跟单信用证的异同 | 第47-50页 |
·备用信用证与跟单信用证的相同点 | 第48页 |
·备用信用证与跟单信用证的区别 | 第48-50页 |
第4章 管辖权及法律适用 | 第50-57页 |
·银行担保司法管辖权 | 第50-52页 |
·管辖权的含义及确定银行担保司法管辖权的意义 | 第50页 |
·银行担保司法管辖权的确定 | 第50-52页 |
·银行担保法律适用存在的争议 | 第52-57页 |
·银行担保中产生的法律冲突 | 第52页 |
·国际私法中解决银行担保法律冲突的一般规则 | 第52-54页 |
·银行担保的法律适用 | 第54-55页 |
·银行担保准据法选择的适用范围 | 第55-57页 |
第5章 简评我国银行担保的立法及相关立法建议 | 第57-63页 |
·我国有关银行担保的立法 | 第57-59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相关规定 | 第57-58页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 | 第58页 |
·专业银行对银行担保的管理规定 | 第58-59页 |
·我国银行担保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 第59-61页 |
·《担保法》解释中有关银行担保部分存在的问题 | 第59页 |
·有关国际惯例适用的问题 | 第59-60页 |
·实践中使用的担保合同中存在的问题 | 第60-61页 |
·有关独立担保问题的立法建议 | 第61-62页 |
·考虑制定专门规章 | 第61页 |
·考虑加入《联合国独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公约》 | 第61页 |
·考虑制定统一的担保合同范本 | 第61-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