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

罗红霉素肠溶口腔崩解片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4页
英文摘要第14-17页
前言第17-23页
第一章 罗红霉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3-35页
     ·实验材料第23页
     ·方法与结果第23-34页
     ·片剂中罗红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第23-27页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23-24页
       ·色谱条件第24页
       ·系统适用性试验第24-25页
       ·线性关系和标准曲线第25-26页
       ·精密度考察第26页
       ·回收率考察第26-27页
       ·片剂含量的测定第27页
     ·片剂释放度测定方法第27-34页
       ·释放度测定条件第27-28页
       ·吸收波长的选择第28-29页
       ·显色稳定性试验第29-30页
       ·RXM在SGF中释放度测定方法学考察第30-31页
       ·RXM在SIF中释放度测定方法学考察第31-33页
       ·片剂释放度测定方法第33-34页
     ·讨论与小结第34-35页
     ·讨论第34页
     ·小结第34-35页
第二章 罗红霉素基本理化性质的考察第35-42页
   ·实验材料第35页
   ·方法与结果第35-39页
     ·罗红霉素在不同pH介质中的稳定性研究第35-37页
     ·罗红霉素在不同介质中平衡溶解度的测定第37-38页
     ·罗红霉素在不同介质中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第38-39页
     ·讨论与小结第39-42页
     ·讨论第39-40页
     ·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罗红霉素肠溶微球及释药机理的探讨第42-76页
   ·实验材料第42-43页
     ·实验方法第43-44页
     ·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罗红霉素肠溶微球第43页
     ·罗红霉素肠溶微球体外分析方法第43-44页
       ·微球含量测定方法第43页
       ·微球载药量和包封产率的测定方法第43-44页
       ·微球释放度测定方法第44页
     ·微球粉体学性质的测定方法第44页
       ·粒度分布第44页
       ·堆密度第44页
       ·休止角的测定第44页
     ·实验结果第44-71页
     ·工艺因素的考察第44-48页
       ·搅拌速率的筛选第44-46页
       ·有机相加入方式的筛选第46-48页
     ·处方因素的考察第48-53页
       ·肠溶材料HP-55的用量对微球质量及药物释放的影响第48-51页
       ·阻滞剂的加入对微球中药物释放的影响第51-53页
     ·溶剂系统的考察第53-64页
       ·架桥剂二氯甲烷的用量对微球质量及药物释放的影响第53-56页
       ·良溶剂的筛选第56-58页
       ·良溶剂的用量对微球质量及药物释放的影响第58-61页
       ·不良溶剂中乳化剂种类的筛选第61-63页
       ·不良溶剂的用量对微球质量及药物释放的影响第63-64页
     ·正交设计优化罗红霉素肠溶微球的制备第64-67页
       ·正交试验设计第64页
       ·正交结果分析第64-67页
     ·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的肠溶微球质量考察第67-68页
       ·释放均一性考察第67-68页
       ·工艺重现性第68页
     ·体外释放条件的考察第68-70页
       ·释放介质的pH对肠溶微球释药速率的影响第68-69页
       ·释放度实验中搅拌速率对肠溶微球释药速率的影响第69-70页
     ·微球释药机理的探讨第70-71页
     ·讨论与小结第71-76页
     ·讨论第71-75页
       ·微球的形成过程第71-72页
       ·影响微球形态和粉体学性质的因素第72-73页
       ·影响微球释放度的因素第73-74页
       ·微球的释药机理探讨第74-75页
     ·小结第75-76页
第四章 罗红霉素肠溶口腔崩解片的研制及稳定性考察第76-104页
     ·实验材料第76-77页
     ·崩解片辅料筛选实验方法与结果第77-79页
     ·实验方法第77-78页
       ·片剂制备第77页
       ·硬度的测定第77页
       ·崩解时间的测定第77-78页
     ·实验结果第78-79页
       ·辅料压缩成形性考察第78页
       ·辅料崩解性能考察第78-79页
     ·实验结论第79页
     ·口腔崩解片处方筛选实验方法与结果第79-99页
     ·实验方法第79-81页
       ·辅料的粉体学性质第79-80页
       ·片剂的制备及统计分析第80页
       ·抗张强度第80页
       ·孔隙率第80-81页
       ·崩解时间(DT)第81页
       ·脆碎度第81页
       ·口腔中崩解时间第81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1-99页
       ·含MCC102/制粒乳糖的空白崩解片性质考察第81-89页
       ·含MCC102/制粒乳糖、木糖醇的空白崩解片性质考察第89-96页
       ·含MCC102/制粒乳糖、木糖醇和超级崩解剂的空白崩解片性质考察第96-98页
       ·口腔崩解片处方的确定第98-99页
     ·罗红霉素肠溶口腔崩解片初步稳定性考察第99-103页
     ·考察项目及测定结果第100页
       ·性状第100页
       ·崩解时限第100页
       ·片剂中罗红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第100页
       ·片剂释放度测定方法第100页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第100-101页
       ·光照实验第100页
       ·高温实验第100-101页
       ·高湿实验第101页
     ·加速实验结果第101-102页
     ·长期实验结果第102-103页
     ·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 罗红霉素肠溶口腔崩解片家犬体内药动学研究第104-118页
   ·实验材料第104页
     ·方法与结果第104-115页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第106-107页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第106页
       ·萃取回收率试验第106-107页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第107页
     ·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方法第107-108页
       ·受试对象第107页
       ·给药方法第107页
       ·血样采集第107-108页
       ·血样测定方法第108页
     ·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第108-109页
     ·药动学参数计算第109-113页
       ·隔室模型拟合统计结果第109-111页
       ·非隔室模型拟合统计结果第111-113页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第113-114页
       ·相对生物利用度第113页
       ·生物等效性第113-114页
     ·体内外相关性评价第114-115页
     ·讨论与小结第115-118页
     ·讨论第115-117页
       ·体内检测方法的选择第115页
       ·制剂的体内药动学行为第115-116页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第116-117页
     ·小结第117-118页
全文结论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5页
致谢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赵刚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总结
下一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新生和小细胞肺癌增殖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