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目录 | 第5-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购买力平价理论 | 第9-10页 |
·利率平价理论 | 第10-11页 |
·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 | 第11-13页 |
·Dornbusch粘性价格模型 | 第13-14页 |
·人民币汇率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钉住美元条件下的中国汇率变动 | 第16-29页 |
·人民币汇率制度沿革 | 第16-18页 |
·计划经济阶段(1949~1978) | 第16-18页 |
·转轨经济阶段(1979~1993) | 第18页 |
·自1994年以来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 | 第18-22页 |
·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波动 | 第19-20页 |
·人民币对港元名义汇率波动 | 第20页 |
·人民币对日元名义汇率波动 | 第20-21页 |
·人民币对美元港元日元名义汇率波动比较 | 第21-22页 |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波动 | 第22-23页 |
·名义有效汇率定义 | 第22页 |
·人民币NEER十年走势 | 第22-23页 |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 第23-24页 |
·实际有效汇率定义 | 第23-24页 |
·人民币REER十年走势 | 第24页 |
·人民币NEER与REER十年比较 | 第24-26页 |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 第26-29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27页 |
·有效汇率(含NEER和REER)对进出口的影响 | 第27-29页 |
第三部分 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 | 第29-41页 |
·均衡汇率的含义 | 第29页 |
·均衡汇率的计算 | 第29-33页 |
·基本均衡汇率理论FEER | 第30-31页 |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 | 第31-33页 |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MATREX | 第33-34页 |
·模型由来 | 第33页 |
·模型内涵 | 第33-34页 |
·人民币均衡汇率基本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分部门模型的建立 | 第35-41页 |
·前提假设 | 第35-36页 |
·基本变量定义 | 第36-38页 |
·分部门模型 | 第38-41页 |
第四部分 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 | 第41-59页 |
·数据来源与指标详解 | 第41-42页 |
·协整分析 | 第42-47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42-44页 |
·序列协整分析 | 第44-47页 |
·结构化方程及数据预处理 | 第47-52页 |
·结构化方程 | 第47-48页 |
·散点图预分析 | 第48-50页 |
·静态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自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2-56页 |
·原理简述 | 第52-53页 |
·KMO与Bartlett球形检验 | 第53页 |
·主成分萃取 | 第53-55页 |
·主成分回归分析 | 第55-56页 |
·人民币名义汇率、名义有效汇率、均衡汇率的偏离 | 第56-59页 |
·汇率十年总体变化趋势判断 | 第57-58页 |
·第一阶段(1994年~1997年):稳定上升,偏离扩大 | 第58页 |
·第二阶段(1998~2001):REER下挫,与ER缺口缩小 | 第58页 |
·第三阶段(2001~2003):均衡汇率与REER缺口冲高回落 | 第58-59页 |
第五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目标管理 | 第59-70页 |
·单一钉住美元汇率安排的优劣 | 第59-62页 |
·钉住一篮子? | 第62-64页 |
·汇率目标区 | 第64-66页 |
·目标区理论简述 | 第64-65页 |
·汇率目标区管理的优劣简析 | 第65-66页 |
·汇率目标区管理的实践:欧洲和美国的经验 | 第66页 |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管理 | 第66-70页 |
·指标选取:以均衡汇率水平为价值中枢 | 第66-67页 |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转换 | 第67-68页 |
·汇率退出:退出时机与退出策略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