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 第1-28页 |
1 试样整经机的绕纱原理 | 第13-14页 |
2 试样整经机的主要工作部件 | 第14-26页 |
·筒子架 | 第14-15页 |
·固定式筒子架 | 第14页 |
·旋转式筒子架 | 第14-15页 |
·梯形斜板 | 第15-22页 |
·固定式梯形斜板 | 第15-16页 |
·移动式梯形斜板 | 第16-20页 |
·改进型梯形斜板 | 第20-21页 |
·移纱方法的改进 | 第21-22页 |
·换纱机构 | 第22-24页 |
·典型的换纱机构 | 第22-23页 |
·改进型换纱机构 | 第23-24页 |
·分绞棒 | 第24-26页 |
·三根分绞法 | 第24页 |
·四根分绞法 | 第24-26页 |
·传送带机构 | 第26页 |
3 试样整经机的技术进步趋势 | 第26-28页 |
·纱线张力均匀、波动小 | 第26页 |
·增加整经长度 | 第26-27页 |
·高产、智能化、自动化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斜板分析 | 第28-40页 |
1 讨论目的 | 第28页 |
2 滑移的必要条件 | 第28-34页 |
·假设前提 | 第28-29页 |
·几何和受力分析 | 第29-34页 |
·几何分析 | 第29-31页 |
·受力分析 | 第31-34页 |
3 纱线的最低滑行速度 | 第34-37页 |
·纱线在滑行中近似匀速状态 | 第34-35页 |
·利用匀速状态求得最低速度 | 第35页 |
·利用纱线的最低速度求得斜板斜角θ | 第35-37页 |
4 θ的取值范围 | 第37页 |
5 实验 | 第37-38页 |
·实验目的 | 第37页 |
·实验设备 | 第37页 |
·实验准备 | 第37-38页 |
·实验过程 | 第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页 |
6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定幅规整卷绕法 | 第40-51页 |
1 定幅卷绕法和规整卷绕法 | 第40-42页 |
·定幅卷绕法 | 第40页 |
·规整卷绕法 | 第40-42页 |
2 定幅规整卷绕法 | 第42-50页 |
·定幅规整卷绕法的工作原理 | 第42页 |
·与定幅卷绕法和规整卷绕法比较 | 第42-43页 |
·与定幅卷绕法比较 | 第43页 |
·与规整卷绕法比较 | 第43页 |
·定幅规整卷绕机构的工作简介 | 第43-44页 |
·导向棒框架 | 第44-45页 |
·定幅规整卷绕机构的伺服电动机及步进电动机控制原理 | 第45页 |
·定幅规整卷绕机构的控制机构 | 第45-50页 |
·导向棒移动规律的分析 | 第46-47页 |
·初始阶段与循环阶段的分类 | 第46页 |
·循环阶段 | 第46-47页 |
·初始阶段 | 第47页 |
·程序的编制 | 第47-50页 |
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绕纱路线对张力的影响 | 第51-66页 |
1 理论探讨 | 第51-58页 |
·现有机构的局限性 | 第51-53页 |
·张力补偿盘 | 第53页 |
·实验 | 第53-58页 |
2 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 第58-65页 |
·设计方案 | 第58-59页 |
·实验 | 第59-65页 |
·实验目的 | 第59页 |
·实验准备工作 | 第59-60页 |
·实验步骤 | 第60页 |
·分析方法 | 第60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0-65页 |
3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分绞张力补偿器 | 第66-76页 |
1 分绞时的张力问题 | 第66-73页 |
·现象 | 第66-67页 |
·分析 | 第67-70页 |
·纱线伸长的几何分析 | 第67-69页 |
·实际测量纱线的伸长 | 第69-70页 |
·结果分析 | 第70页 |
·测试分绞张力 | 第70-73页 |
2 分绞张力补偿器的设计 | 第73-74页 |
·普通型分绞张力补偿器 | 第73-74页 |
·改进型分绞张力补偿器 | 第74页 |
3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1 几个关键问题 | 第76-77页 |
·斜板的各个工艺的参数设计,尤其是斜板斜角θ的取值范围 | 第76页 |
·定幅规整卷绕法的提出 | 第76页 |
·绕纱路线对张力的影响 | 第76页 |
·分绞时,纱线张力过大的现象 | 第76-77页 |
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77页 |
·讨论绕纱路线对张力的影响时,没有使用储纬器 | 第77页 |
·只在三根分绞棒的情况下,讨论分绞张力 | 第77页 |
3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