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工程咨询业及其专业人士概述 | 第9-14页 |
·工程咨询业概述 | 第9-12页 |
·工程咨询专业人士概述 | 第12-14页 |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选定 | 第14-20页 |
·中国工程咨询专业人士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4-17页 |
·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17页 |
·课题的选定与论文的构架安排 | 第17-20页 |
第2章 工程咨询专业人士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经济学根源 | 第20-30页 |
·国外工程咨询专业人士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0-23页 |
·国外建筑业主要专业人士产生的历史渊源 | 第20-21页 |
·国外工程咨询业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中国工程咨询业专业人士制度的确立 | 第23-25页 |
·新中国勘察设计咨询专业人士制度的确立 | 第23页 |
·监理工程师制度的确立 | 第23-24页 |
·造价工程师制度的确立 | 第24页 |
·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制度的确立 | 第24-25页 |
·工程咨询业及其专业人士产生的经济学根源 | 第25-30页 |
·工程咨询专业人士的产生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 第25-26页 |
·工程咨询专业人士的产生与内生交易费用的关系 | 第26-30页 |
第3章 中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咨询专业人士管理制度的比较 | 第30-61页 |
·中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咨询业及其专业人士管理体系比较 | 第30-41页 |
·美国的管理体系 | 第30-33页 |
·英国的管理体系 | 第33-35页 |
·中国的管理体系 | 第35-36页 |
·差异点分析及建议 | 第36-41页 |
·中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咨询专业人士作用的比较 | 第41-47页 |
·中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咨询专业人士设置分类比较 | 第41页 |
·工程咨询专业人士作用的比较 | 第41-45页 |
·差异点分析及建议 | 第45-47页 |
·工程咨询专业人士的资格准入制度比较 | 第47-61页 |
·美国专业人士的资格准入制度 | 第48-51页 |
·英国专业人士的资格准入制度 | 第51-54页 |
·中国专业人士的资格准入制度 | 第54-57页 |
·差异点分析及建议 | 第57-61页 |
第4章 工程咨询专业人士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 第61-76页 |
·业主与咨询方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分析 | 第61-67页 |
·业主与咨询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61-62页 |
·业主—咨询公司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62-63页 |
·业主对咨询公司实施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分析 | 第63-65页 |
·咨询企业对内部员工激励问题的分析 | 第65-67页 |
·发达国家中咨询专业人士的激励—约束机制及其借鉴 | 第67-71页 |
·咨询专业人士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 | 第67页 |
·来自市场和业主方的激励机制 | 第67-71页 |
·中国工程咨询专业人士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71-76页 |
·中国工程咨询专业人士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 | 第71-72页 |
·对中国工程咨询专业人士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 第72-76页 |
第5章 工程咨询专业人士的风险约束机制研究 | 第76-87页 |
·咨询工程师的职业责任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 第76-82页 |
·专业人士职业责任风险概述 | 第76页 |
·造价工程师的责任风险分析 | 第76-79页 |
·造价工程师职业责任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79-82页 |
·中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咨询专业人士责任风险的应对措施比较 | 第82-87页 |
·发达国家咨询专业人士责任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 | 第82-85页 |
·中国当前咨询工程师责任风险的应对措施及改进建议 | 第85-86页 |
·对中国工程咨询业推行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议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3-94页 |